• 55阅读
  • 0回复

动员起来,完成第二期治淮的光荣任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05
第2版()
专栏:

动员起来,完成第二期治淮的光荣任务!
周朴
根治淮河的第二期工程,从十一月二十日起,就全面开工了。
第一期工程的主要成就,是修筑了干支流的主要堤防,兴建了一部分水库和湖泊洼地蓄洪工程,并在部分地区,进行了支流疏浚和沟洫工程,因此,初步地解除了巨大洪水的威胁,并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内涝问题。第二期工程的目标,是在这个基础上,修建更多的水库和湖泊蓄洪工程,以进一步削减洪水峰,大规模举办支流疏浚整理工程,以解决大部地区的内涝问题;同时在中下游开始兴办灌溉工程,为防止旱灾,建立基础。
第二期工程和第一期工程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工程的规模比第一期更为巨大。土工总量约计四亿立方公尺,比第一期工程约大一倍。条件较为困难和技术较为复杂的工程,比第一期工程更大更多,要完成两个较大的水库,开始兴建三个更大的水库,要开始兴办内外水分流的工程,使正阳关以下的一些支流,和淮河分开,直接流入洪泽湖。其次,在民工的组织动员上,比第一期工程存在着更多的困难。去年淮河流域的多数地区,因为尽先治淮,推迟了土地改革。这些地区的土地改革,都要在今年冬季进行完成。两个巨大的工作同时进行,在干部和群众力量的分配上,就发生了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不能在冬季完成较多工作,而把大部工程留待明年春季进行,又要和春季的农业生产发生矛盾。
怎样才能完成这个巨大的历史任务呢?
第一,要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依靠群众是完成治淮任务的唯一保证,因此,必须做好对群众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工作。第一期治淮工程完成后,群众已感受到直接的利益,因此,群众对治淮的认识,已经提高;在第一期治淮工程中,干部和群众都已获得很多经验;这都是第二期治淮工程的有利条件。但是,我们绝不能认为今后的工作就会一帆风顺,我们必须估计群众中可能产生的各种思想情况,预先研究解决的办法。比如,今年淮河流域普遍丰收,可能有部分的群众会发生麻痹情绪,认为淮河已经修好,因而只顾自己生产,不愿再作工程。由于土地改革和治淮同时进行,部分群众可能顾虑自己应分的田地的好坏,愿意参加土地改革,不愿参加治淮工程。至于治淮与农业生产的矛盾,更是必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发生的情况,我们必须在开工前后,密切注意群众的思想情况,随时进行深入的宣传;同时必须进行巨大的组织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所感到的实际困难。各地领导机关,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统一领导,适当配备力量,有计划地把土地改革、治淮和农业生产这三项工作完全做好。应该教育出工的群众,把工程切实作好,使大家的安全得到保障;教育在家的群众,在分配土地和春耕生产上,切实照顾出工的群众,使出工的群众能够安心工作。
第二,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第一期工程,是在淮河流域发生巨大水灾之后,是在必须立即免除严重洪水威胁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全部工作带着极大的仓促性被动性。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在短促的时间内完成了空前巨大的工程,我们才能得到了淮河流域一九五一年农产的普遍丰收。第二期工程虽然比第一期工程更为巨大,但就查勘、测量、施工准备各方面说来,已经有了比较第一期工程远为充裕的时间,因此也就有可能使一切工作获得更大的计划性。比如资金与食粮的调配,工程器材的订购调运,运输力量的组织使用,以及民工生活与卫生工作的布置等,若能做得更有条理、更有计划,无论对治淮本身来说,或者对与治淮有关的一切生产运输部门来说,都能够提高效率,节省人力,减少浪费。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工程本身。在第一期工程中,各级领导机关,对于各种工程设计,一般是采取了谨慎细密的态度。每件工程都经过详细研究。但是,个别的缺点还是存在的。比如淮河疏浚工程,因为对流量、水位、河床断面及地形条件研究不足,未能掌握关键,所以正阳关段的干流疏浚工程,就缺乏明确的作用。又如上游蓄洪工程中的老王坡洼地蓄洪,由于设计人员的粗枝大叶、不负责任,还未到放水的时间,就淹没了农民二万亩左右的土地。因此,在第二期工程当中,所有干部,应该更细心,更负责,消灭一切计划脱离实际,以及计划不成熟就盲目施工的缺点,使每个工程都有明确的效益,并且在保证安全的条件下,做到最经济、最节约。技术性较高的工程,计划若不成熟,绝对不应施工。在全部工程中,领导机关要更多地注意领导最有关键性质的工程;在一个具体工程里面,领导人员要更多地注意领导最有关键性质的部分。因为在主要的工程上,或者在一个工程的主要部分上不犯错误,就能保证全部工程基本上不犯错误。
第三、总结并推广第一期工程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治淮工程任务大,时间短,动员群众又受着一定条件的限制,因此,完成任务的主要关键,是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根据第一期工程的经验,和其他地区水利工程的经验,应该肯定认识,提高工作效率是完全可能的。就土工来说,第一期治淮工程和一九五一年全国水利工程的平均效率,是每人每日挖土运土两立方公尺左右;可是一九五
一年全国有几个突出的地区,平均效率远超过这个标准。在华北,平原省修治黄河的民工,创造了每人每日挖土运土平均四立方公尺的纪录。在华东,苏北灌云县民工在导沂工程中,平均效率达到三点九九立方公尺。在淮河上,也有个别单位达到同样高的标准。根据导沂工程领导机关的实地计算,每立方公尺土,约重三一五○市斤,可装十四至十八小车,运土距离按一二○公尺计算,每车往返用四分钟,每车挖土用一分钟,每个民工每天工作九小时,除去一小时半休息,实做工七小时半,合四百五十分钟,总共可推土九十车,合五立方公尺。因此,即便把难工和劳力不齐等条件计算进去,把一般土工的平均效率提高到三立方公尺以上,是完全可以作到的。如果能够在全部治淮工程中,把土工效率从二立方公尺提高到三立方公尺,将会发生什么效果呢。以四亿立方公尺土工计算,原来需做二亿工日,就可减少到一亿三千余万工日,换句话说,就是可以减少七千万人的一个工作日。这是一个何等巨大的变化。我们必须肯定这个可能的变化,用一切方法,向这个目标努力迈进。在新中国两年以来的水利工程中,在土工方面,已经创造了许多相当成熟的经验。例如:实行民工自由组合、评分记工的办法,贯彻“多做多得”,激发民工工作热情的工资政策。在工具方面,实行到工以前检查工具,使每人的工具都能得心应手。运土方法,在一般情况下,挑土优于抬土,手推车又优于挑筐。开工以前,先要试验土质,修好运土的道路。疏浚工程要统一挖好排水的沟道。这类经验,各地都有。我们必须重视这种经验,并总结推广这种经验,以争取平均工作效率的普遍提高。至于使用机械的工程方面,因为我们经验不足,特别是水利部门管理机械的干部和技工比较缺乏,因此,还存在着较多的缺点。也就是说,提高机械效率,还存在着更大的可能。怎样总结推广已有的经验,怎样创造更多的经验,是我全体干部、民工一个光荣的使命。
治淮工程是新中国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参加治淮的每个干部、群众,就应该把赢得这个工程的胜利,引为自己的最大的光荣。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了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参加治淮的干部和群众,应当首先响应这个号召,在第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在增产节约的号召下,努力迈进,以创造更巨大更光辉的成就。(附图片)
淮河上游第二期工程中板桥水库工地的一部分
马化民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