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苏联改革物资技术供应体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0
第7版(国际)
专栏:

苏联改革物资技术供应体制
陆南泉
苏共中央六月全会通过的《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中明确规定:要对物资技术供应体制作根本改革,“改革的基础应是坚决从集中调拨物资和为用户规定固定供货者的做法向生产资料批发贸易过渡”。
苏联经营机制将进行根本改革,这就迫切要求商品物资储备正常化。苏联领导认为,使每个企业所必要的一切资源都得到供应的捷径只有一条,这就是批发贸易。苏联早就建立了国家物资技术供应委员会(供委)及其领导下的全国物资供应网,但到目前为止,以自由批发贸易形式供应的生产资料,占供委系统中供货总量的比重未超过百分之五。绝大部分物资技术的供应是集中调拨性质的。批发贸易发展很慢,这主要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特别是与指令性计划体制有关。
苏共中央六月全会通过的改革文件明确规定,要根本改变企业地位,使其成为商品生产者,由企业自己编制和批准年度计划及五年计划,企业实行自筹资金和完全经济核算制,取消指令性计划,等等。为了与这些根本性改革措施相适应,苏联在物资技术供应方面,再次提出了要坚决向批发贸易过渡的改革主张。
苏联在实行批发贸易制度方面主要考虑的问题有:
第一,先要在思想、理论上弄清一个问题,即在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能否实行批发贸易。戈尔巴乔夫在六月全会上的报告中所下的结论是:尽快实行直接联系与批发贸易,才能早日解决物资短缺问题和多余物资的储备问题。目前,在苏联工业方面,原料、材料和半成品的储备超过定额的百分之七十。这些储备分散在几万家企业,难以有效地加以利用。到上个五年计划末,苏联的商品和物资年储备量达到一千二百一十六亿卢布,超过当年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结果,在大量物资过剩情况下却出现了短缺的现象。这种短缺现象不能一般地用扩大生产资料生产的办法来消灭。戈尔巴乔夫认为,实行批发贸易后,会使“今天稀缺的物资到明天就可能变为生产过剩”。
第二,苏联改行批发贸易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生产资料市场。关于这一点,雷日科夫在六月全会的报告中讲得十分明确。他说:批发贸易“要成为一种没有基金(指调拨量)和订货单,只根据用户的定货,最广泛地采用合同价格和争取用户的社会主义竞赛,以及有可能选择业务伙伴的真正的批发贸易”,“最终这将建立起一种能消除生产者的操纵和垄断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市场”,即形成买方市场。苏联根据上述改革精神,大致确定了以下三种批发贸易的形式:一是由供需双方企业直接签订合同;二是用户企业与中间人(供委的地区机构)签订合同;三是用户单位到供委直属商店自由购买。与过去的物资供应体制相比,改革后的批发贸易主要特点将是:不再以计划调拨单作为供货的依据,而是以用户的直接定货为根据。
第三,向批发贸易的过渡将逐步地进行。计划用四至五年的时间最后完成物资技术供应向批发贸易过渡。
第四,由于今后苏联将取消指令性计划,国家将以定货方式取得必要的产品。因此,定货将成为批发贸易的主要内容。现在苏联把国家定货分为三个档次:一是国家计委的定货;二是各部与主管部门经与国家计委协商后规定的定货;三是各加盟共和国部长会议规定的定货。
实行批发贸易是保证企业实现完全经济核算制和自筹资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正如戈尔巴乔夫所指出的,在新的经济机制条件下实行批发贸易,就是为了“保证企业能用自己挣得的钱来购买为生产所需产品、进行建设和改建以及解决社会问题所需的一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