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栗树——祭天神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0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栗树——祭天神木
陈烈
绿树秀木常入画入诗,不过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其美丽的外形和所象征的精神品格。自然界的林木曾经养育了人类,而且至今仍庇护着人类的生存,但人类对这种依存关系的感受恐怕不深。耳闻了太多的森林资源被毁坏的消息,目睹了太多的优质木材被浪费的景象,追溯一下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植物崇拜,特别是栗树这一果丰叶嫩的高大乔木在人类的生活中曾占据何等地位,该会提醒人们去认识森林对人类的养育之恩和人类无视这种恩情将要造成的毁灭。
栗树曾被我国许多民族供奉于神坛祭拜,视为祭天神树。居住在滇、川、藏毗邻地带的高原和峡谷的纳西族,自古以来有祭天的习俗,这是最盛大、隆重、神圣而又广泛的祭祀活动。祭天坛上要插上栗树象征天神地祗,栗树作为直接的祭拜对象。从远古时代起栗树就与古纳西人创造文化的活动分不开。他们的古籍“东巴经”中有清晰的追忆:“它(指栗树)的果子由猪儿拣食,猪儿变得体肥膘厚;它的叶子山羊嚼在嘴头,羊儿的肩胛骨上显出吉祥的好兆头;它的果实鸡儿啄进嘴里,鸡骨上的征兆显出吉庆的征候。”这传达了人类曾靠栗树求生存的确切信息,因而至今仍留有先妣遗训:“哪里有栗树,就可以在哪里住下来。”栗树不仅显示出如此实在的物质存在的意义,在纳西先民万物有灵论或物活论观念中更具精神文化的深义。在与大自然的整体交感中,纳西人将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灵崇拜集于栗树一身,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原始文化观念,这一观念透过时空距离从远古一直辐射到高度文明的今天。至今纳西人还对着栗树自称“纳西美布若”,意即“纳西人是祭天的子民”;说“纳西美布迪”,意即“纳西人最大的事就是祭天”。
对栗树的这种原始古朴的信仰和崇拜,在云南其他民族中也留有遗迹。彝族的“罗罗颇”支系在大年初一仍要到村头高大参天的栗树下祭奠,这棵栗树就称为“祭天树”,被看作天神的化身。这是“高禖”祭天求嗣、乞岁的文化心理的延续。而自古以来就有的关于栗树的传说,至今仍盛传不衰。
汉民族对栗树的崇拜历史可能更长,可以追溯到更远古的传说时代。汉先民祭祀社稷时,夏后氏用松,殷人用柏,周人用栗。栗树是与“社稷”、“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内在联系有源可探。《庄子·盗跖》中载:“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可见华夏祖先不论是在树上巢居或在地面穴居之时,都曾与栗树相依为命,以之裹腹充饥,以之避寒冷、兽害。《周书》中说得更明白:“神农之时,天雨栗,神农遂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耒耜锄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成熟的橡栗果如雨点般从天而降,“天神”赐食,中华民族便有了生命之本,而后有耕种之术,而后有制陶之业,而后有五谷兴之史。中华民族的农业在栗树下起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在栗树的根上萌发了。照这样看来,简直可以说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肇始于栗树。栗树被我们的祖先置于社稷神坛,视为至高无上的天地大神,当之无愧!
望着大地上那森森栗树林,“兴旺”、“富足”、“奋发”、“强盛”这些高度抽象的概念,此时却蕴含着高度实在的内涵了。栗树及自然界的所有林木所赐予人类的岂能用“亩”、“顷”计算!如果我们不珍惜,毁之以鈇钺,焚之于一炬,那是要惹“天怒”而遭“天神惩罚的”,这“天神”不是别的,就是恩格斯在《论权威》中所论述的那位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大神”。当然,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不会再把任何树木当神树来拜祭了,但在心灵的殿堂上,不该把林木当作人类的生命之本来加以重视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