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舒尔茨的中东之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1
第6版(国际)
专栏:述评

舒尔茨的中东之行
林皎明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本月16日开始对以色列、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进行访问,并将在伦敦与约旦国王侯赛因会晤,整个旅程行色匆匆。
据报道,舒尔茨此行是要“估计形势”,试探中东地区阿以和谈的现实可能,“探索提出新计划的方法”。但从他的访问结果来看,无论在调和以色列内部两派就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的对立,或是在缩小阿以双方就这次国际会议的程序和形式上的分歧方面,都未取得什么进展。
舒尔茨两年后重访中东,正值该地区形势激烈动荡、危机四伏之时。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以色列继续在黎巴嫩南部、约旦河西岸以及加沙地区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暴行;两伊袭城战、油轮战愈演愈烈;美伊两国已从紧张军事对峙发展到屡次直接武装冲突和连锁报复行动。与此同时,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的执行仍在调解阶段。阿拉伯国家首脑特别会议筹备工作即将就绪。中东和海湾局势现状,都决定了舒尔茨在中东的回旋余地极为有限,甚至连某些美国国会官员都认为他去中东“不是时候”。
然而,就里根政府来说,此时派国务卿到中东试探摸底,是有其现实考虑的。里根总统的第二届任期所剩时间不多,此届政府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无所作为的状况遭到国内的批评和奚落,如不抓紧时间作些交待,所受压力将会更大。这是其一。美国虽然原则上接受中东和平国际会议的主张,但仍坚持除非巴解组织正式承认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否则拒绝其参加会议的立场。舒尔茨至今认为苏联“没有获得”参加中东和平进程的“权利”,甚至重提“双边谈判”的老调。显然,这一切与阿拉伯有关各国的立场仍有相当距离。在以色列方面,以沙米尔为首的利库德集团坚决反对国际会议,拒绝与巴解组织进行任何谈判,工党领袖佩雷斯虽愿有条件地接受国际会议的建议,但一般认为,只要两派对立不能消除,中东国际会议问题只能留交下届政府解决。美国担心,这种僵局如持续下去,在中东有酿成“暴力行动”的危险。舒尔茨此行正是为试图在中东有关各方及以色列内部寻求打破僵局的“新计划”。这是其二。
此外,用西方外交界人士的话来说,舒尔茨中东之行的着眼点“在莫斯科”。目前,美苏已就中导达成原则协议,并在筹备自雷克雅未克之后的第二次美苏首脑会谈,无疑将涉及诸如中东等地区冲突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恰在舒尔茨中东访问期间,苏联第一副外长沃龙佐夫也在同一地区穿梭访问。这显然不是不期而遇,而是美苏两国在中东问题上新的一轮交手之前进行实地考察,并将根据各自在中东的利益做一番新的较量。
在舒尔茨访问中东期间,海湾发生悬挂美国国旗的科威特油轮和美国船只被导弹击中两起事件。美国军舰19日摧毁伊朗一个海上石油钻井平台,进行报复。海湾局势骤然再度紧张。这在客观上冲淡了国际社会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关注。舒尔茨向沙特国王保证,美国“决心并愿意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再次暗示美国军事卷入海湾事务的意图。然而,美国自“伊朗门事件”以来在中东丧失的“威信”,能否就此轻易挽回,是很值得怀疑的。美国长期无视阿拉伯各国和巴勒斯坦的民族利益,偏袒以色列的扩张政策,是其中东政策的致命弱点。此次中东之行,舒尔茨试图以原有方针寻求出路,自然是办不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