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在人才流动一时难以普遍实施的今天,智力流动不需转移隶属关系,就可部分地满足企业对科技人员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变通方法——福建智力流动别开生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述评

在人才流动一时难以普遍实施的今天,智力流动不需转移隶属关系,就可部分地满足企业对科技人员的需求,不失为一种变通方法——
福建智力流动别开生面
本报记者 张铭清
9月底,福建省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智力流动洽谈会,由省人事局、科技干部局等联合举办。科技单位、高等院校为供方,乡镇长、乡镇企业厂长为需方,经过4天,洽谈了194个项目,签了11项合同、71项意向书,解决了23个咨询问题,达成了84项保持联系协议。为此,需组织330多名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仅就洽谈会取得的成果来看,也许并不怎么令人鼓舞。但是,这次洽谈会为科研与生产的联合尝试了一种新的形式——智力流动,其意义超过了洽谈会成果本身。
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求人才智力在动态平衡中与之适应,必然要冲破人才的单位、部门所有制。于是,人才智力的流动冲决了旧的人才管理体制的堤防。两年前,福建省的人事部门成立了人才引进办公室,派出人员从省外引进了1000多名科技人员。这显然是远见卓识之举。
但是,近一两年,不要说数以千计,数以百计引进人才都是相当困难的了。
这也难怪。人才资源是有限的,当对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那么一致,或者说,当一些地方人才积压、急需找出路以酬其志的时候,抓住这个契机,招贤纳士,可以有收获。但当各地视人才如宝贝的风气逐渐形成,或人才积压无用武之地的情况日渐减少的时候,还指望从外地得到大批科技人员就难免失望。
此外,人才的流动还受到旧管理办法的制约和一些实际问题的限制,如编制、工资、住房、户口指标、子女就业等具体问题。为调动一人,需方要做方方面面的工作。这还不包括人才单位所有制约束的问题。因此,人才流动速度放慢,就不足为奇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仍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继续开展并支持人才流动,同时,也要积极促使智力流动。这种流动,是人才的某种知识及其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的流动。它不需要转移隶属关系,可以摆脱上述各方面的限制。正因为它具备这一长处,所以智力流动的范围可以比人才流动更为广泛。它不失为人才流动的一种变通办法和补充形式。
近年来,福建各地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要求、不同对象、不同场合,采取借用、兼职、聘用、挂钩支援、技术转让、进入企业、技术承包、咨询、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智力流动,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正因为智力流动灵活多样、方便实用、及时有效、适应广泛,越来越显示出它的生命力。
福建的实践证明,智力流动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一种有效形式。洽谈会是人才管理中引进市场机制的一种积极探索,它对于人才智力市场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实践意义。为了开好洽谈会,福建的组织单位在供需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们向51个县550多个单位进行了调查,收集了620多个项目提供给供方;然后,组织57家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选定了376个项目进行洽谈。由于会前结好了“对子”,洽谈一开始便进入实质阶段。没有组织者当“红娘”,智力流动陷于盲目,是不可能取得好结果的。
智力流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需要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洽谈会只是一种形式,而开了洽谈会只是开了智力流动之源,在流动过程中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很多具体工作需各方面支持解决,没有领导的重视、综合部门的协调、政策的完善作保证是不行的。打破阻碍人才智力流动的旧体制,建立促进这种流动的新机制,靠孤军奋战不成,需要“合成军”的集团冲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