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本溪工具厂改革政工机构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3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次大胆的改革尝试
——本溪工具厂改革政工机构纪实
本报记者 段心强 《辽宁日报》记者 余世昌
今年初,在深化改革中,辽宁本溪工具厂在政治体制上动了一刀:党委书记民主选举,由第一副厂长兼任;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纪委合为一个办公室,专职党委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纪委书记任副主任,下设组织、宣传干事和秘书各1人。车间党支部书记全是兼职的。全厂做党委工作的干部只有5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0.5%。加上工会4人,团委1人,专职政工人员共10人,比原来减掉31人。
这一改革触动了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引起的反响自然就强烈。从本溪到全省,从企业——神经末梢到党政机关——神经中枢,都在议论本溪工具厂的这一做法:肯定、赞扬的有;怀疑、反对者有……
经过深思熟虑才横下一条心进行这项改革的厂长洪希晨,硬着头皮让实践检验。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搞政治体制改革,人们最担心的是党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精简后,会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本溪工具厂改革的实践给这些担心作了明确的回答:不但不会削弱,而且还强化不少。
党对企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在厂长这里得到了强化。洪希晨搞企业多年,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性,他都清楚,而且也知道该怎么搞。可这在以前是他份外的事,他怕自己的“筷子”伸到人家“碗”里,落埋怨,甚至挨整。党委一些人也确把思想政治工作当成自己的“专利”。结果是能结合生产经营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不能搞,远离生产经营的政工人员却另搞一套。两层皮的问题象一份遗产似地一届党委、一届党委传下来,原封不动。政工机构改革后,理顺了党政关系,确定了厂长在企业中的中心地位,洪厂长为了把生产搞得更好,需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他作为“一把手”,也能按照自己的计划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因此,他重新应聘为厂长后,召开的第一个全厂大会,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首先理顺政治工作和生产的关系,使党政工作,都围绕一个目标进行。他还经常召开与职工的对话会、科技人员座谈会、职工代表座谈会,建立了“群众接待日”。每天下班前,他还同厂里其他领导到车间看望加班和倒班工人,问声好,拉几句家常,大家称之为“一句话、一分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上行下效,各级行政工作人员都主动结合生产作思想政治工作,打破了过去那种思想政治工作“一家独唱”的局面。从形式上看,政工人员少了;而实际上,做政治工作的多了。全厂形成政治工作骨干403名,活跃在工厂的各个角落。轧钢车间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田家祥,过去是专职党支部书记,他的体会很深刻:“过去行政一条线,党委一条线,各牵各的线,互相不见面。我作为专职书记很作难。工人的许多具体问题与行政有关,我只能拿好话宽大家的心,却不能解决。天长日久,找我谈话的少啦。我那时就想,专职不如兼职好。现在我是车间副主任兼任党支书,既管生产,又管思想,有了问题,一能及时发现,二能及时解决。今年从7月18日开始,要用45天时间完成两个月的出口任务,我既知道能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又知道职工的困难,所以在动员时一方面讲任务的重要,同时讲生产中的难度以及解决的办法,使大家感到亲切,积极性很高,提前完成了任务。”
原来党委工作人员多,扯皮、踢皮球,管杂事,出现党不管党的怪现象。如今人少了,几个人集中力量抓党务工作,抓党员教育,抓不正之风,很有成效。有风险的生产项目,多是党员带头承包。党员不但是生产骨干,而且是周围群众的“主心骨”。轧钢车间有一个班组,唯一的党员因病疗养,班长主动找到党支部,请求给他临时派一个“党代表”去。群众反映说:“我们厂的党员象党员样,有话愿找他们说。”
安排好被精简的政工干部
政治体制改革后,能否妥善安排被精简下来的政工干部?——这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溪工具厂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
本溪工具厂被精简下来的30多名政工干部,大体可分三种精神状态:识大局、又肯作点牺牲的,由衷高兴;有业务能力,愿改行的,暗自高兴;既没业务能力,又不肯作点牺牲的,有失落感。厂长洪希晨和副厂长、党委书记孙良柱商议,决定改革要坚持,人员要安排好,尽量让大家满意。
原党委副书记谢鹏禹,是抗日时期的老干部,改革后有疑虑。洪厂长登门拜访:“你是前辈,可别看我的热闹,你还有余热,就别二线了。”谢鹏禹见厂长恳切,一腔疑虑抛得一干二净。经过商量,他提出到企管办工作。洪厂长当场拍板:“好,那就委屈你了。你掌舵,我给你派助手。”谢鹏禹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在企管办干得满欢。他常对人们说:“这样的改革一百个好。我才找到了最佳岗位。”
老宣传部长张殿敏,工人出身,四届党委成员。他想得开,肯作牺牲,但业务能力弱些,当领导吃力,在科室干也不合适,就写出“重返第一线”的决心书。经领导同意,他主动要求到轧钢车间当了工人。他放下架子,干活下劲,对工人的影响很大,为党增添了光采。记者在生产岗位上采访了他:“你心情如何?”他笑着说:“我每顿饭多吃半个馒头,你说我心情如何?”记者会心地笑了。他接着说:“我文化不高,又没有新知识,理应把领导岗位让给别人。”青年人为他写出这样的诗句:
黄叶落下,
是为新芽留下位置;
片叶坠地,
是要把营养留给泥土。
本溪工具厂工作搞得好,政治体制改革后校正了工厂的各个座标,各种活动更加协调,头8个月,职工给厂长提合理化建议1200条,已被采纳的107条。产品种类增加,质量和效益提高。工厂的两个文明建设得到同步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