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唤醒沉睡的土地——西藏速写之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7
第4版(经济)
专栏:

唤醒沉睡的土地
——西藏速写之三
本报记者 卢小飞
改革之风吹拂着这片古老而又缄默的土地。
7年前,我到东部的林芝、波密、昌都和西部的日喀则、阿里等地区采访,广大农村牧区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贫困印象。
3年前我随首都一个经济调查组再度进藏,这里正在落实责任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治穷致富。然而,仅靠政策调整尚不能撼动自然经济的根基。
今年8月,我又沿故道采访。变了,昔日的牧场、田庄、城镇,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一江两河(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流域是西藏比较发达的农区,“土地归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的政策已经深入人心。今年雨水好,沿途农作物茂盛之极。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是小商店和运输业的发展,一路不断看到农民开的饭馆,摆的小摊,搞运销的汽车……
年楚河畔,帕拉庄园巍然屹立于江孜平原,与古老的江孜城堡和著名的白居寺遥遥相望。帕拉是西藏八大贵族世家之一,大庄园主帕拉·旺久1959年流亡国外,已在前些年作古他乡。这个叫班久住布的村子,只是他家无数庄园的一个。日喀则地区已将主建筑作为重点文物保护下来。
故人已随黄鹤去。那么,他昔日的“子民”呢?
52岁的尼玛顿珠从13岁到22岁一直是帕拉家的朗生(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他祖上和妻子一家也都是朗生。他亲身经历了从封建农奴制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飞跃。现在,他主管乡供销社,负责沟通村民与市场的联系。他前年盖的新房不亚于帕拉的房子。他的7个孩子都成了有文化的人。
解放前,这里除6户差巴(佃农)外,其余都是帕拉家的奴隶。经年累月的牛马生活使人变得麻木不仁。28年的岁月淡化了历史的遗痕。我们见到的班久住布村民已今非昔比了。别的不说,只告诉读者几句最离谱的:过去吃糌粑、喝酥油茶的人已经改变了他们的饮食结构,主食除添了烙饼、面条之外,还增加了大米。哪里去弄?2公斤青稞换1公斤大米,江孜街上有的是。副食增加炒菜、炖鸡、烧鱼。村里的年轻人爱赶个时髦,老年人愿让子女当干部、当知识分子。这在比较封闭的西藏是难以想象的。
班久住布只是江孜县的一例,而江孜又只是西藏农区的一例。1979年到1985年的7年当中,江孜县的粮食总产量增长1902万公斤,年平均递增12.35%,总收入增加2613万元,年平均递增23%,人均收入增加433元,年递增28%。
江孜县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把农村改革的每项措施落实到村户;另一个是把科技推广的项目落实到地头。这对于在科学面前常常无所适从的西藏农民非常必要。不久前,我得到消息:年楚河两岸今年喜获丰收,第一批开镰的小麦亩产平均在250公斤以上,油菜、豌豆产量普遍高于去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