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改革给巴林草原带来生机 八年交售商品畜相当过去二十八年总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9
第4版(经济)
专栏:

改革给巴林草原带来生机
八年交售商品畜相当过去二十八年总和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金淑生、王增海报道:改革8年使内蒙古巴林草原的畜牧业发生巨大变革:原始落后的生产程序,已为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所代替;牧民们打破了牲畜自养自食的单一化牧畜的旧格局,摸索出在多种经营、多次增值、由初级到高级发展商品生产的新路子,古老的巴林草原呈现出勃勃生机。
巴林草原是内蒙古的重要畜牧业基地,有1200多万亩草场。千百年来,落后的游牧生活和自然啃食的掠夺式经营,致使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到70年代末,牧草平均亩产量仅30公斤左右,整个巴林草原养畜不过60万头
(只)。畜产品商品率仅为7%,牧民人均收入只有60来元。1980年以后,巴林右旗在全国牧区率先改革,推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牧民们在自己承包的草场上,投资围建草库伦,定居轮牧,并采取淤灌、改良、封育、补种牧草等措施,建设林草料结合、水机电配套的家庭牧场。
据近5年统计,牧民用于草场建设的资金就达3000多万元。1986年,全旗牲畜已达90多万头(只),牧草平均亩产量提高4倍,每百亩草场可产肉36.6公斤,产毛10.3公斤,产奶76公斤,大大高于全国草原的平均水平。
巴林草原的牧民坚决改革养“老头牛”、“长寿羊”的旧习俗,尽力加快畜群周转,开始实行羔羊育肥当年出售,努力提高商品率。8年前这里畜牧业产值仅700万元,如今则提高到2438万元,畜产品商品率也提高到21%。近8年他们向国家交售商品畜100多万头(只),相当于过去28年交售商品畜的总和,牧民人均收入由60元猛增到450元。巴林牧民在经营好畜牧业的同时,还在草原上养鸡、养鸭、养鱼,经济收入成倍增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