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谁识庐山真面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29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谁识庐山真面目
蓝锡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这首诗,倘若单从纪游写景看,似乎难称杰作。但它大处着眼,直吐胸臆,于自然朴素、浩然浑成之间,似不经意地道出了恢宏深邃的审美机趣,因而百代传诵,令人回味。
其中一二句,写的是审美感受。诗人作为审美主体,“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诗人并没有个别地状“奇”描“秀”,只是强调了到处看山的大略印象,即远近高低的峰峰岭岭都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他的注意点,始终在于庐山的整体美感。这正是他的不同凡响处。
三四句的生发议论,同样营建在这样一种整体审美视角上。以东坡之才识气质,对于庐山的飞流漱玉、日照生烟之类,决不会难以写形传神。但他显然无意于作如是举,因为他认为,所有一切个别的“胜绝”景观,非但“不可胜纪”,并且无论其自身有多么美,诗人们可以将它们摹写、刻画得多么逼真,都还不足以曲尽庐山作为这一个整体的审美对象区别于其他名山胜境的美的独特处。而做不到那一步,就叫“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一个非常大的活东西,例如一个一千里长的活东西,也不能美,因为不能一览而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意思大约是差不多的。并非审美对象不美,而是审美主体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之美。
常听一些初学写作者感叹,他生活的环境中没什么值得写的,或者写出来了却未能反映出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时代本质。有的明明写的是真人真事,让人看了却觉得假,也就不美。我想,除了表达上的功力外,这些作者所缺的正是从整体上去观照生活,和从个别事件中去把握时代脉搏的审美判断力。无论自然、社会、人生,无论整体、局部、个别,其本质和内在的美都并非总是袒露无遗,需要有一个开掘、体味、提炼和外化过程,不能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当前的改革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或明显或潜在的强大的冲击波,新旧交替,矛盾错综,惯有的审美判断显然不够用了,这更需要我们从历史发展的趋势上去全面地把握生活。
那么,怎么样方能循之以进,达到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境界呢?准确、通达的解说,自有美学撰著去承担,翻用苏诗的后两句,或可表达我的两层体会,第一层可谓“欲识庐山真面目,务须身入此山中”;第二层则叫“欲识庐山真面目,切莫心迷此山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