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充满生机的幼苗——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年建设实践评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30
第4版(经济)
专栏:

充满生机的幼苗
——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年建设实践评述
本报记者 陆振华
刚出土的幼苗,经过培育管理,就会丰收在望。近几年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举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犹如在对外开放中破土而出的幼苗,正在茁壮成长,生机勃勃。
大有希望
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广州、湛江、天津、南通、连云港、宁波市兴办开发区,以后又相继批准福州和上海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引人注目的地区,许多是过去无人知晓的荒滩和田野山丘,如今在对外开放中迅速崛起。今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初经开发的成片工业区,一家家外引内联企业在鞭炮声中开业投产,一批批产品装运出口,前来洽谈投资的外商络绎不绝,今年上半年吸收外资的上升幅度高于全国各地。
最近,日本、西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企业家、学者和官方人士仔细考察了上海、广州、大连、青岛等市的开发区,他们认为开发区各方面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这些进展概括为如下方面:
——开发区在近15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上,在短时间内初步完成了供电、供水、排水、通信、通路和平整场地等基础工程建设,110万平方米的厂房、服务设施和办公用房已交付使用。有关专家评论说,开发区的建设速度在我国基本建设中是不多见的,与世界上众多的出口加工区相比,建设速度也不算慢。
——各开发区初步形成了吸引外商投资“小气候”,对外商产生了吸引力。两年多来先后签订引进外商投资项目合同230多个,外商协议投资金额为2.1亿美元,这些项目对促进老城市的利用外资和技术引进将发挥积极作用。
——开发区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经济法规、提高工作效益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推动了“软”投资环境的建设。广州开发区实行了一个“窗口”对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时间由过去的70天缩短为20天左右。大连开发区设立了项目推进服务中心,对外商投资企业提供超前服务,深受外商的欢迎。
开发区的崛起,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对外开放的一大成果。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天津开发区时,看到一派生机,便欣然命笔题词:“开发区大有希望”。这是对开发区最好的评价。
历史抉择
曾经有一种说法:有了开放城市,没有必要兴办开发区。认为这几年大量投资办开发区,是头脑过热。那么,兴办开发区究竟是一种盲目的经济活动,还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呢?
对外进一步开放,需要一批投资环境好、适于引进外资的工业区。但是,当时开放城市普遍存在市政建设欠账过多,辅助设施不能配套,一时又不能把它们统统建成投资条件良好的城市。如先集中花一笔投资,在沿海城市的一个小范围内成片开发出工业用地,给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良好的“小气候”,这不仅可行,还相对比在老市区“拆旧建新”,或让外资项目一个个分散去办,具有速度快、占地少、投资省的规模效益。3年的实践得到了证实。
第二个抉择是如何进行负债开发。全国12个开发区,一开始就不靠国家拨款生存,而是在国家特殊政策下选用贷款和吸收外资方式,全部实行负债开发。这能行吗?
实践证明是可行的。首先表现在开发区建设的步骤上,坚持量力而行,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收益一片。从一开始,国家对开发区的规模就有明确规定。国务院批准12个开发区全部规划面积为117平方公里,首期开发面积限制在24平方公里,实际起步建设面积仅有14.75平方公里,比珠海经济特区还小。其次在建设投资上,集中使用财力、物力,在这15平方公里上做好文章。防止盲目上项目和贪大求快。负债开发,逼着开发区在引进项目时既重视引进先进技术,又采取分阶段发展步骤,注意经济效益,培养自我发展能力。许多开发区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开发养技术开发,以“短、平、快”的项目养建设周期长的大项目,以效益好的加工出口项目养投资较大的高技术项目。
目前,在开发区引进项目中,技术先进的约占10%,出口创汇潜力大的占70%左右。处在初创阶段的开发区有这样的产品结构,容易形成社会生产力,培植自身发展能力。据了解,各开发区目前已有177个外引内联企业投产营业。去年工业产值累计为2亿元,预计今年为8亿元以上,出口额可望接近1亿美元。第一年基建,第二年有产出和效益,这在全国工业区建设中实属少见。
刚刚起步
开发区还很稚嫩。有人形象地说,开发区象一个孩童刚刚学步,虽然不稳,但能勇敢地向前,值得高兴。这个比喻很贴切。
开发区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一些不足和问题,如效益观念还不够牢固,有的引进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深,企业初期经营管理不够高明,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全国人民要求开发区要大力引进我国急需的先进技术,集中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发挥“窗口”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开发区任重道远,仍需继续作出艰苦的努力。
建设开发区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建设者完全在陌生的领域里开拓,不可能尽善尽美。总结以往的经验,开发区成败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中央负责同志多次要求开发区重视人才培养,这是很有远见的。有些开发区通过多种渠道培训了一批勇于开拓、熟悉涉外经济工作的人才。但总的看干部素质还不够高,必须进一步培养和选择人才,对确有才干的委以重任,放手让他们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和复杂的国际市场上锻炼成长,以适应对外开放工作发展的需要。
开发区现在是幼苗,但总有一天会花朵盛开,结出累累硕果。我们希望再过5年,10年,开发区会真正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引进技术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阵地,成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试验场所,对我国整个对外开放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