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读《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0-30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读《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
陈翰笙
《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董志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国大陆上的土地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一)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二)南昌起义与土地革命;(三)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四)1945—1949年的土地改革;(五)全国解放后的土地改革。
1923年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中共中央通过了《目前实际问题的计划》和《农民问题议决案》,决定组织农会,武装农民,开展将大中地主多余土地归农民所有和限租、反对高利贷的斗争。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时期,颁布和推行了“二五减租和减息”政策。由于国民党右派和豪绅地主的猛烈攻击,以及中共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的反对,这些土改政策没有实行。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提出要“没收大地主及中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1928年6月,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没收一切土地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后毛泽东等制定了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削弱富农,集中力量打击地主,同时给富农经济出路,给地主生活出路的政策。这样就保障了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安定和生产发展。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土地属于日本人还是属于中国人成了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抗日,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渐进性的初步改革。1943年以后,中共中央在整风运动中,切实纠正了在减租减息中的官僚主义和包办代替的作风,把群众减租减息的积极性引导到增加生产上去,推动了大生产运动的发展。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党的土改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全面内战爆发以前的减租减息;(二)战略防御阶段的初步土地改革;(三)战略反攻阶段的平分土地。经过减租和查租,解放区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已减少一半以上,富农占有的土地减少了1/4以上。1946年,蒋介石的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中共中央决定发动农民,在解放区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平分土地过程中,由于绝对平均主义的影响,因此夺取了中农的地权和工商业者的财产,犯了错误。中国共产党纠正了绝对平均主义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保护中农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到了1949年,一亿三千万农业人口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完成了。农民翻身后踊跃参军参战,支持了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军队打败了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
董志凯同志所写的这本书是叙述我国解放战争时期土改历史的第一本著作。全书285页,共分九章。并附有黑龙江省北安县第四区将1200多垧日伪土地分给农民以后阶级关系的改变;冀南鸡泽县北风正村的农民减租减息运动、各阶层占有土地的数量、方式,及减租运动后这个村土地占有情况发生的变化;太行区实行《五四指示》后地主、富农土地减少情况及调查统计表等。这些资料是迄今从未公开发表过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