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中国的029精神”——记青年共产党员、高级电焊工于晓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1
第4版(经济)
专栏:

“中国的029精神”
——记青年共产党员、高级电焊工于晓红
本报记者 吕建中
大庆油田21岁的共产党员于晓红,踏上工作岗位不到两年就成长为一名出色的高级电焊工。她两年完成了相当于4年的工作量,焊接质量点合格率达100%,被评为石油部新长征突击手。“老大庆”们交口赞扬“铁人精神后继有人”,在大庆工作的外国专家也竖起大拇指称她为“中国的029精神”。
不久前,记者访问阔别20多年的大庆时,在10万立方米大罐工程工地,人们向我讲述了于晓红一连串出色的表现。这两座特大型储油罐是由日本提供设备、材料和技术,3名日本专家在这里负责建造。一次,由于设备故障造成一处自动焊焊道夹渣,需要重新补焊,而这种日本钢材性能要求只能重复焊接两次,多一次就很可能出现裂缝而报废。在这紧要关头,现场施工领导请日本专家挑选一名技术过硬的电焊工完成这项不寻常的任务,3名日本专家不约而同地从40名焊工卡片中取出了唯一的女工、代号为“029”的于晓红。小于抖起精神,从容上阵,只见她熟练地检查焊条,清理焊缝,观察焊缝金属颜色的变化,准确判断最佳预热温度,她用嘴叼着焊帽,一只手施焊,以保证焊道温度均衡,一只手握着灼热的备用焊条,每焊完一根,她不摘焊帽就随手换上另一根,使换焊条时间缩短为0.002秒,结果300毫米长焊缝,她只消7分多钟就干净利落地一次补焊成功。3位日本专家松下一口气,朝这位个子不高,闪烁着一双倔强明亮眼睛的中国姑娘竖起了大拇指。
于晓红有如此高超的技术并非偶然。她从小受“铁人精神”熏陶,立志做一名顶天立地的石油工人,大庆技校毕业后做了电焊工。这工作十分艰苦,成天头上太阳晒,胸前电弧光烤,倒地仰身作业时铁水焊花会灼伤胳膊和脸皮,一天下来腰酸背疼头发胀,妈妈和同学曾劝她调换个轻巧的工作,可她有个不可动摇的信念:人生的价值,就要象铁人那样,在困难中拚搏,为祖国四化建设多做贡献。她发愤跟师傅练技术,虚心向“老大庆”请教。她每天黎明起床,手托砖头练腕,用焊钳夹着毛笔在墙纸上画弧线,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焊工要有蹲功,她常在吃饭、开会、看电影时也蹲着,把腿都蹲肿了……不到半年时间,她就能单独顶班作业了,并获得中国焊接协会签发的标准电焊工操作证书。
飞速前进的时代脚步,使于晓红日益感到建设现代化油田需要掌握相应的现代科学技术。她于1985年3月报名参加油田举办的、由有“焊接王国”之称的西德专家授课的高级焊工培训班,学习内容代表着当今世界上最先进最全面的焊接技术,这对跨出中学门坎不久的小于来说难度是很大的,可她坚信,象中国女排勇夺世界冠军那样,为崇高理想而拚搏,就没有征服不了的困难。她以惊人的毅力,加倍的刻苦,攻读理论,温习功课。经过两个月的“决战”,学完了在国外需要一年才能完成的理论课;在实习课程中,她早晚加班加点进行超强度大工作量练习。在练习高难度焊接技术时,铁水滚进袖筒、耳朵里,烫得钻心地痛,她便把旧工作服扯碎缠在手臂上,用毛巾把头和脖子包严,坚持在练功房苦练不止。更令人赞佩的是,她在练习钢板单面焊接双面成型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摸索出第一遍焊条倾角向后控制在80度,保证背面成型;第二遍焊条倾角向前倾20度,使焊缝平整避免夹渣的新操作法。在毕业实际考核中,她第一个顺利通过了西德专家讲授的13项先进操作技术的测试,荣获高级电焊工称号。
从此,这位志大气高的年轻人在大庆油田日益大显身手,她先后参加了50多具大型容器的焊接,累计焊道达17000多延长米。
1986年春,大庆油田动工建造两座“十万大罐”。这是油田开始第二个稳产10年计划中的一项重点工程。于晓红挥毫写了参加“十万大罐”工程的申请书,经过严格测试,她成为这里焊接队唯一的女焊工。她一来到工地就要求承担大罐焊接质量的难点工程——丁字接头。一开始,负责现场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测的日本专家对这位年轻姑娘的本领不那么相信,对她的作业反复进行检测。这天,小于承做罐底与罐壁底垫板之间2毫米厚的特殊钢板焊接工程,这项技术是日本石井铁工所的一项专利,焊接难度大,不仅不准烧穿和过馏,而且必须一次成功,否则一旦出了问题就要同时报废几块以至全部罐底板。焊接时,3名日本专家手执各种检测器围着于晓红观察,小于面对这种情景,沉着、自信,从容而熟练地摆动着焊条,不断变换着焊条运行角度。焊接结束,经反复检测,质量完全符合标准。3位日本专家以惊奇的神色,连连点头表示满意和赞佩。
记者告别大庆油田前夕,初具规模的“十万大罐”象两座小山包似地矗立在金色夕阳里。身着蓝色工作服,头戴白色安全帽的于晓红正和她的上百名青年伙伴们在挥汗操作。谈到她的动人事迹,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自豪地向我说:大庆青年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争上游的精神,大家能以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今年10月如期向党和祖国献上这两座目前我国最大的储油罐,感到是一种莫大的幸福。(附图片)
图为高级电焊工于晓红。
本报记者 张雅心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