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阿尔巴特变奏曲——改革中的莫斯科一条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1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见闻

阿尔巴特变奏曲
——改革中的莫斯科一条街
李惠生
“阿尔巴特街变了,变得面目全非了!”——一些莫斯科人这样说,声音里充满痛心和愤懑。
“阿尔巴特街为什么不能变?改革就是要变!它变了有什么不好?”——另一些莫斯科人争辩着,语调昂扬。
阿尔巴特是怎样的一条街?为什么它的变化如此地牵动着莫斯科人的心?
“莫斯科的精灵”
与苏联首都的高尔基大街、列宁大街、和平大街、花园环形路等气魄宏伟的大街相比,阿尔巴特只是一条宽不超过15米、长不超过两个“王府井”的小街道。然而它在苏联的名气,它在莫斯科人心目中的地位,却远远超过任何一条繁华的大街,因为这石砖墁地的、几乎和莫斯科同样古老的街道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位于街道尽头的普希金故居和位于街中的赫赫有名的瓦赫坦戈夫剧院自不待说;单是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旧书店、唱片店,展示着古老艺术瓷雕的古玩店,异彩纷呈的珠宝店,摆满玫瑰和石竹的花店,以及使人眼花缭乱的礼品商店和刺绣花边店等,就已构成了这条街道所独具的特色。徜徉在阿尔巴特街头,你会联想起许多与它有关的历史和名人,你会沉浸在它所散发出的独特的文化气息之中。难怪有些莫斯科人认为,莫斯科的“精灵”就在这条街道上。
然而,今天的阿尔巴特街确实是变了。1985年莫斯科市政当局决定恢复这条街的古老面貌,同时把它改为“步行街”。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工作以后,当拆掉挡板时,人们吃惊地发现:沿着阿尔巴特街竖起了两长排“仿古”的街灯,街心参差有致地建立起无数的水泥花坛,种植着姹紫嫣红的花草,街头还搭起一个小舞台。
个体户生意兴隆
今年5月1日苏联《个体劳动法》生效以后,这条街大变样了,大批为人画像的、照相的、出售各种手工艺品的“个体户”开始云集在此。青年们以此为聚会的好地方。于是今夏以来的每天傍晚,特别是周末,阿尔巴特街上就会出现一种热闹非凡的景象。
“个体户”中最多的要算画家,专业的和业余的都有,几乎占满了整条街。他们把自己的作品陈列在街道两侧,等待顾客选购,同时为人画像,生意相当兴隆。他们的招牌上醒目地写着:“我能画出您的灵魂!”“20分钟就能画好,包您满意!”作品水平悬殊,出售者的言谈举止也各不相同。我看中了一幅小小的莫斯科郊外秋景,意境幽美,洋溢着迷蒙的诗意。“10个卢布,”一位文质彬彬的老者微笑着宣布了它的价钱。“6个卢布怎么样?”我知道此间可以讨价还价。“不能少于8个。”我付了钱就和老人攀谈了起来。果然,他是一位已经退休了的专业画家,每月领120卢布养老金,属中上等退休待遇。他满意地说:“现在戈尔巴乔夫允许我们从事个体劳动,手头宽裕多了。”“您最多一天能卖多少钱?”我问。
“200卢布。那天我卖出了一幅大画。当然,这种好运气很少有。”200卢布!这相当于一个青年工程师的全月工资了。
“那么,政府向你们征税么?”我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知道开私人出租汽车的,一年要花500卢布向国家购买一张特许证。
“目前还没有,”邻近的一位中年画家抢着回答。他是工程师,业余作画,星期六、星期天到阿尔巴特街来出售他的作品。“将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说不定会把我们从这儿赶走呢!”他似乎担心政策会变。我们的交谈还没有结束,一个短头发,翘鼻子,口里叼着香烟的姑娘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闪着亮晶晶的眼睛问:“想让我为您画一张肖像么?”与我同来的朋友说他想要一张漫画肖像。“啊呀!那正是我的专长。3卢布一张,”她说着就动手画了起来。一下,两下,还不到两分钟就画成了。线条粗犷有力,还真象,逗得四周围观的人全乐了。“这样挣钱有多容易!”人群中有人不满地说。
“那您也来挣呀!”姑娘俏皮地向发言者挤了挤眼,同时以潇洒的姿态在那张漫画式肖像上签了她的大名:奥尔加·哈罗希洛娃。
并不仅仅为了赚钱
“个体户”们在阿尔巴特街上兜售的东西都具有某种文化色彩(那些卖食品、卖衣物的,并不到这条街上来)。请看,剪影者挥动剪刀,一分钟就剪出了您的侧影,请交2卢布!摄影师指着一辆华丽的马车和车上的19世纪服装,热情地邀请顾客:“请穿上这漂亮的服装,坐上马车摄影留念。彩照两张只收7卢布!”用塑料制成的手工艺品看起来与骨雕无异:猴头、鬼脸、长髯老人和窈窕淑女……真是鬼斧神工!每个5卢布。几个青年席地而坐,当场表演编织地毯和绒绣。他们既出售自己的产品,又出售编针。还有那悠然翱翔在线绳之上的白天鹅以及各种模样滑稽、憨态可掬的动物玩具,价钱都在3到5卢布之间。
目的全然不在挣钱的艺术爱好者,在阿尔巴特街上也大有人在。看这一队身穿民族服装的歌手,正在为过往行人演唱俄罗斯民歌。他们唱得情深而韵美,都不取分文。那边小舞台上的一群青年音乐家起劲地演奏着爵士乐,几对青年男女随着乐曲大跳“迪斯科”,一时间鼓乐齐鸣,震耳欲聋……既然并不赚钱,来此目的何在呢?“我们喜欢阿尔巴特街。在这儿我们互相交往,十分快活,”这是青年们的回答。
夜幕降临,阿尔巴特街上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三五成群的人们讨论着、争辩着各种问题,涉及政治、文化、经济乃至宗教;有人用各种方式推销未经登记检验的药品;有人演唱流亡海外的俄国侨民歌曲;甚至有形迹可疑的女人招徕顾客……对阿尔巴特街头的变化,有的苏联人赞口不绝,也使某些人忧心忡忡。阿尔巴特街的变化,可以说从一个小侧面反映了苏联改革的情况,以及苏联人对改革的心理状态。
哦,阿尔巴特街,阿尔巴特街!你迅速变化的曲调令人耳鸣目眩,在你的下一个变奏中将出现什么旋律?人们正期待着你的回答。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