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诗人伯尔及其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4
第8版(副刊)
专栏:

诗人伯尔及其他
杨武能
从波恩寄来一册译诗,原作者竟是海因里希·伯尔,当代德语文坛的第一位大小说家,西德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金的获得者和70年代初期的国际笔会主席。他的许多短篇小说和中、长篇代表作,如《一声没吭》、《小丑之见》、《莱尼和他们》(亦译《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图》)和《丧失了名誉的卡特琳娜·勃罗姆》等等,都已译成中文,受到了我国文学界的注目和读者的喜爱。伯尔也写诗,却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据我驻联邦德国大使馆人员也即伯尔诗歌的译者舒柱(孙书柱)来信称,他翻译这册诗根据的只是伯尔生前已出版的一个诗集;还有更多的遗诗正由家属搜集整理,可望陆续出版。
带着获得了新发现的喜悦,我开始读译诗。每读一首,欣喜之情便增加一分,掩卷时禁不住大呼:“好啊,诗人伯尔!”
在长短不等的十二首诗里,仿佛经过高度浓缩,伯尔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都得到了反映:这里既有战后生活的艰辛和人们的迷惘,也有东西方分裂的痛苦现实和冷战加剧引起的忧虑和恐惧;既有眼前大都市的繁荣和喧嚣,也有面对历史和传统的静静的沉思;既有对种种虚伪和非正义的愤怒声讨,也有对亲人和朋友的深挚的爱……诗的语言一如他小说似的通俗质朴,但要真正读懂却不容易。这不仅因为它们更凝练,节奏更快,更主要地还因为伯尔写的是典型的现代诗;跟他的小说一样,诗中大量采用了夸张、荒诞、讽喻、象征等等手法,你只有细细揣摩、咀嚼,才能读通顺,才能品尝出浓烈的滋味来。从这些情况看,诗人伯尔与小说家伯尔又完全是一个人。
面对着来自远方的译诗稿,面对着新发现的诗人伯尔,我脑子里禁不住涌起联翩的遐想——古往今来,日尔曼民族不知产生了多少杰出的思想家、音乐家和诗人;而其中的诗人,又可以说是思想家和音乐家的结合。善于用诗歌表达思想情感,是日尔曼民族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和集中体现。一部德语文学史,不仅突出地记载了古代的史诗《尼伯龙根之歌》、《古德隆之歌》以及中世纪的恋歌,就拿近代的四大文豪莱辛、歌德、席勒、海涅来说,他们尽管各有所长,又有哪个不同时也是诗人?而且,象歌德,他的两大代表作悲剧《浮士德》和长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应该说本来就是诗。到了十九世纪,德语文学中出了一个名曰诗意现实主义的小说流派,其代表人物凯勒、施笃姆、迈耶尔等等,不独写的小说富于诗意,而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卓有建树。也就难怪,迄于近代,诗这个词可以泛指文学乃至文艺,诗人这个称号可以用来称呼一切作家。就连现当代,仍可举出象赫尔曼·黑塞和君特·格拉斯等许多小说家兼诗人的著名例子。还有,甚至在文学史注意范围之外的许多名人,象哲学家尼采,也都曾遨游在诗歌的海洋中,显露出了才华和身手……总之,处处都渗透着诗,都与诗结缘,这恐怕就是德语文学乃至文化的一大特点,一大优点。诗人伯尔又提供了一个实例。
何止德语文学!何止日尔曼民族!
细论起来,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传统应该说久远得多,诗对我们的文学和整个文化的渗透也更深、更广,无所不至。远的不讲,我们新文学的缔造者们,我们的许多革命先辈,他们不也当之无愧地可以称作诗人么?
近年来,小说家王蒙以组诗《西藏的遐想》获第十三届蒙代洛国际文学奖特别奖,诗人邵燕祥频频发表引人注目的散文、杂文,诗人流沙河以研究台湾诗人的“海内权威”姿态登上学术讲坛,都透露出诗在渗透的可喜消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