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实践的成果 智慧的结晶——党的十三大报告诞生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5
第1版(要闻)
专栏:

实践的成果 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三大报告诞生记
新华社记者 徐心华 邹爱国
赵紫阳同志代表党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三大所作的报告,在会内外、党内外、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报告,评论这个报告,称赞这个报告:
“这是一个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的报告。”
“这是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它将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脚踏实地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这是一个既有高度理想光彩又十分严谨务实的报告,一个显示中共深思熟虑的判断、魄力和决心的报告。”
“这一报告最重大的成功之处是它解决了理论上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将为进一步改革开辟道路。”
在11月1日举行的党的十三大闭幕会议上,与会代表一致通过了一项决议,批准了这个报告,并以极其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个报告的高度评价和贯彻这个报告的决心。
人们都很关心,这样一个成熟的、深得党心、民心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怎样诞生的呢?记者就此走访了这个报告的起草小组负责人,他向我们详细叙述了报告的起草过程。
“这个设计好”
十三大报告稿,是在赵紫阳同志主持下酝酿和形成的。
早在去年10月,党中央就开始酝酿十三大的基调。党中央认为,我们党从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这些方针政策就其总体来说,就是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在这一总方针总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党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9年,是建国以来国家经济实力增长最快的时期,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思想产生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新体制的基础开始奠定了,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如何对这9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总结,并对改革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以使改革、开放政策具有长期的稳定性,使改革、开放继续下去,并且搞得更快一些,这就是党的十三大所要解决的中心议题。因此,十三大的基调只能是改革、开放,十三大应当开成一个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大会,开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加快改革开放的大会,开成发扬民主、增强团结、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的大会。在这期间,邓小平、赵紫阳同志都讲过,十三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一定要把报告搞好。报告的中心内容是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今年2月,由19人组成的起草小组开始工作。3月18日,赵紫阳同志邀集中央部分主要负责同志座谈,议论了报告的提纲。大家认为,这个文件关系重大,一定要写好,要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写清楚,写出份量来。
3月21日,赵紫阳同志就草拟十三大报告的总的设计,给邓小平同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初步考虑,报告主要写七个部分。一、讲三中全会以来,包括十二大以来,我国出现了哪些历史性的变化。二、讲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K JG从我国国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路线。着重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所以必须采取现在这样的方针政策而不能采取别的方针政策的基本根据。三、由此而来的经济建设的发展战略。四、由此而来的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任务,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五、由此而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任务,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六、由此而来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任务,包括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党内民主和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党的干部、党的风气。七、由此而来的在理论和思想指导上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的必要性,着重阐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指出在新的实践中必须进行创造性的理论探索。”
信中还强调,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因为以此立论,有可能把必须避免左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把我们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如能这样,对统一党内外认识很有好处,对国外理解我们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也很有好处。
3月25日,邓小平同志看了赵紫阳同志的信后,在信上写了一句话:“这个设计好。”
此后,报告起草小组就按照这个思路,开始了具体的起草工作。
集众智于中枢
报告的整个起草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集中正确意见的过程。正如大会通过的决议指出的那样,这个报告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今年5月,报告起草小组按预定计划拿出了第一稿。报告稿印出后,赵紫阳同志又一次邀请中央一些领导同志进行讨论。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修改意见,报告起草小组于6月拿出了第二稿,7月拿出了第三稿。每一次稿出来后,都由赵紫阳同志主持讨论修改一次。
7月,中央书记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就报告的第三稿进行了认真讨论。出席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对报告稿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修改意见,并决定由起草小组根据这些意见修改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发到党内征求意见。
8月,一本16开本的报告征求意见稿由中央办公厅发往党内大约5000位同志手中,他们是:新选出的十三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及中顾委委员、中纪委委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人民解放军各大军区党委常委、各军兵种和总部负责人,中直机关、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成员。各地在讨论中,还邀请了部分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知名人士以及一些地、县的负责同志参加。
与此同时,起草小组的同志又在北京召开了有100多位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中央和国家机关负责人,有社会科学家、自然科学家,有宣传单位的负责人,有部分省、市、大企业和经济特区的同志,共分4个组,开了整整一个星期。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邀请了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负责人和部分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党外知识分子、民族宗教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征求大家对报告稿的意见。
无论是5000人,还是100人;无论是党内同志,还是党外朋友,在讨论中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和建议。仅起草小组召开的100多人参加的座谈会,就提出数以千计的意见。
各地区、各部门收到征求意见稿后,几乎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将参加讨论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汇总起来,修改出一份稿子,报中央作为进一步修改时参考。这样的修改稿,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央办公厅就收到100多份,同时还收到党内外同志写来的大量建议书和意见信。
9月初,在中南海勤政殿,赵紫阳同志主持召开了中央书记处会议,听取了起草小组关于各地讨论情况的汇报。起草小组共汇报了10多个大家提出的涉及到全局和原则性的问题,其中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论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时间;反对思想僵化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斗争要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
参加会议的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同志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逐条研究,决定哪些采纳,哪些不动。
9月30日,中央政治局举行全体会议,讨论经过吸收各方意见而修改成的报告第5稿。政治局同志提出了若干具体的修改意见,并决定原则通过,将再行修改后的报告提请党的十二届七中全会审议。
10月中旬,参加七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从各地来到北京。当他们拿到报告的第6稿时,异口同声地称赞:报告修改得好,我们提的意见大部分都吸收了。
根据七中全会分组讨论中提出的意见,起草小组的同志奋战了一个白天和一个通宵,将报告又改了一遍。3万多字的报告大大小小修改了150多处。
在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们看到的报告已是第7稿了。代表们在称赞这一报告的同时,又提出若干修改意见。经过修改,代表们满意地通过了这个报告。
实践——理论的摇篮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党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成功的实践。
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9年的实践,就不会有今天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论断——几乎所有参加过报告文稿讨论的人,都有这一看法。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以后,经历了38年的路程,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可以说,这次的认识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了。
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文件中曾提到过三次。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这里讲的初级阶段,是针对当时一股否定社会主义的思潮而说的。虽然提出了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强调的是已进入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是,如同有了一定程度发展的现代经济,有了当代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社会主义革命就有可能成功一样,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我们就能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里所讲的初级阶段是针对在建设两个文明中,一些人提出的物质文明不发达,精神文明无法开展而说的,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建设精神文明。
1986年9月28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道德建设上,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
这段话当时是针对道德建设说的,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道德建设上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这三处论述,都是针对当时的不同问题提出的,都没有从全局作过阐述。这次党的十三大的报告,则把正确认识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前提,作为我们党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依据提出的。
报告运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对我国历史的回顾,对当前情况的认识,对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分析,对国际环境的比较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精辟的论证,科学地阐述了我们在这一阶段的任务、路线、战略、方针。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亿万人民社会实践的经验的升华,是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报告贯穿着邓小平同志总结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观点。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十三大报告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出的一篇大文章、好文章。如何把它再回到实践中去,变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并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则是全党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任务。可以相信,积极变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的中国共产党,一定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做出新的更好的文章,取得丰硕的实践成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