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一位见过列宁的老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5
第8版(副刊)
专栏:

一位见过列宁的老人
舒乙
阿芙乐尔号军舰攻打冬宫的炮声宣告了一个崭新世纪的到来,自那时起,已经整整过了70年。如今,仍然健在的参加过俄国十月革命的老布尔什维克英雄们已经为数不多了,就连见过列宁的、和他谈过话的人,也真正是屈指可数了。这样的人,在中国居然还有一位!不论从什么角度出发,见见这位老人,记下他的话,都是一件很值得做的事。
老人叫任栋梁,80岁,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当过保定动力学院教授,现在退休了,住在北京车站附近的顶银胡同的一个安静的小院子里,儿孙满堂。他满面红光,身体相当硬朗。任老见列宁的时候是1920年,当时他13岁,还完全是个孩子。他是和母亲、姐姐、妹妹一起,作为苏联红军中国团团长任辅臣烈士的遗属被列宁单独请到克里姆林宫的。
任栋梁的父亲任辅臣烈士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国际主义战士,他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英雄的色彩,他牺牲的时候只有34岁。任辅臣原籍辽宁铁岭,是一位教书先生,年轻时,结识了一些在南满铁路工作的俄国进步军官,后来秘密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哈尔滨工人团和布尔什维克党。1914年他以华工主持人的身份率领2000多名华工到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任辅臣在华工中秘密建立了革命组织,宣传革命道理。十月革命一爆发,这些华工立即投到革命队伍之中,成为最可信赖的有觉悟的革命力量。1918年春,当全世界的反动势力组成反革命大联合,对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进行血腥的武装干涉时,任辅臣响应列宁“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将矿区1500多名华工组成一个中国团,自任团长,加入红军,在杜拉河、卡玛河、阿克塔伊河一带顽强地狙击了白军的疯狂进攻,立下了赫赫战功。当时的《共产主义者》报曾经这样描写过这支作战部队:“中国部队是我们战线上最顽强的部队……中国团之所以有这样顽强的战斗力,在于他们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贞,在于官兵间有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阶级感情。”为了表彰中国团的卓越战功,苏维埃中央命名中国团为“红鹰团”,并在库什瓦城举行了隆重的命名授旗仪式。当苏维埃共和国处在最困难最危险的紧急时刻,中国团作为最有战斗力的部队常常被派到最关键最艰难的战役中去担任主力。中国团以作战勇敢、不怕死、敢肉搏而闻名,成为东部战线上最使敌人丧胆的一支英雄部队。11月下旬,任辅臣被任命为维雅战场的临时总指挥,指挥包括中国团在内的三个团投入战斗。12月底,在一次鏖战之后,疲乏的红军部队夜宿在军用列车里,被一名富农告密,遭到白匪的包围突袭,伤亡惨重,中国团几乎整团壮烈牺牲,任辅臣也洒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献出了生命。12月28日《公社社员报》上刊登了任辅臣讣告,那上面写着:“由他组织领导的中国团部队曾是我们战线上最坚强、最可信赖的部队。作为世界革命的忠诚战士,他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伟大的事业。”
任辅臣同志牺牲之后,苏维埃政府派专车将任辅臣夫人张含光女士及三个孩子接到莫斯科,单独住在红场附近大熊星座街的一座豪华两层楼房里,还派一个红军班担任保卫,在供应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破例给予生活上的特殊照顾。1920年,列宁接到任夫人申请回国的报告后,派车将任夫人及三个孩子接到克里姆林宫,亲切地会见了他们。握手之后,列宁请大家坐下,寒暄道:“是任辅臣夫人吧!”他接着说:“你们一到莫斯科我就知道了。国际志愿军功绩很大,意义很大。斯大林同志到东部战线视察过,回来向我报告过。听说您要回国,自那时起,我就想和您见见面,可惜我太忙。今天,还是很忙,但我一定要见见您。”列宁称赞了任辅臣的战功,说他有大贡献,是卓越的指挥员和优秀的布尔什维克。列宁建议任夫人和孩子留在苏联,不要回国,回国会遇到很多困难,答应一定尽力给任辅臣的家属以优厚的待遇,孩子们可以读书,一切都会很好。任夫人回答说,老人都在国内,按中国人的习惯,孩子也应带回祖国去。她感谢苏维埃政府的好意。列宁说:“您很坚决,我不挽留。不过,现在还不能走,西伯利亚还不平静,等把白匪肃清之后一定送你们回祖国。”列宁转向三个孩子,问小姐姐叫什么名字,姐姐说:“列娜”。列宁说:“多美的名字!”弟弟说:“我叫任尼亚。”列宁很活泼地点头,连说:“噢、噢、噢。”伸出手去摸摸他的头。小妹妹说:“我叫吉娜”。列宁高兴地说:“好极了!”列宁一一和他们握手告别,说请等候通知,一切都会安排好的。第二年的春天,任夫人接到一份通行无阻的专批文件,在红军的护送下乘专车到达远东的中苏边境,从此告别了埋葬一位中国战士英灵的土地,开始过隐名埋姓的日子,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任辅臣英雄的故事和列宁接见烈士遗属的事只是最近几年才在国内的报刊上被披露,但至今鲜为人知。这和任栋梁老人一家人朴实的品德有关。他们从不居功自傲,默默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这趣味是很高尚的,也很不容易。任老墙上贴了一张自己用行书写的条幅:“神怡寿益”,这倒是革命后代坦荡胸怀的写照。
我问他:“您现在有什么愿望?如果能告诉我的话。”
想了一会儿,老人回答说:“我很想去给先父上坟,哪怕献上一束鲜花。”
谁也说不好,那位中国籍的红军英雄,那位被列宁高度评价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究竟有没有坟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