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八万农工的奋起——访武汉市东西湖农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6
第2版(经济)
专栏:

八万农工的奋起
——访武汉市东西湖农场
本报记者 王楚
武汉市东西湖垦区的变化真叫人振奋。
在这个500平方公里的荒湖疫滩上,8万农工整整奋斗了30年。但是,它的迅速崛起,还是近5年的事。1981年,垦区农工劳均纯收入只有603元,与建场初期相比,23年增加1倍;去年达到2603元,5年增加4倍多;而902个家庭农场劳均纯收入达到4152元,增长幅度更大。
记者一进入垦区,100公里长的围堤,就象一个硕大的问号,慢慢移到眼前:还是这些农工,还是这块疫滩,致富的节奏,为何近5年频频加快?
“‘包’字进场,使农工开发荒滩的能力增强了。”垦区党委书记洪跃忠说话开门见山:“要富民,必须在滩上动脑筋。”
1982年,垦区开始实行联产承包,但由于农工家底薄,依然是从农场借种子、化肥、农药;垦区12个国营农场,每个农场被借出的资金一年可达14万元以上。当年秋后算帐,生产能手粮丰钱盈余,劳力弱、不善经营的农户收入却减少。第二年开春,有的农工“走后门”,竟要求把承包的土地退掉。
土地负担太重。原来,农工们除了交农业税,还要交名目繁多的管理费,甚至连民兵训练费也要分摊在土地上。“减轻农工们的不合理负担,势在必行。”垦区领导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制订出新的办法:每亩土地的负担由43元减到13元,33万亩土地又吃香起来。
两年一过,农工们解决了温饱,脸上闪现着笑容,但垦区田野上出现了明显的反差:私人平房、小楼一座座、一排排出现,而农科部门对田地测试报告,份份都在告急:农工实行掠夺性生产的结果,使地力急剧减退。
“60年代,农工们宁可三年不吃荤,也要盖几间新瓦房;改革给农工们带来的实惠,直到现在才体会到,不能横加指责。”在垦区工作了30年的党委书记洪跃忠和他的助手们,因势利导,在科技部门配合下,拿出了科学管理土地的方案。
为了保护地力,防止掠夺性经营,垦区对33万亩田地实行科学分定等级;同时,让土地向生产能手集中;大办家庭农场;对承包土地的农工,每年对地力进行测定,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在东山农场,记者看了刘义芳家庭农场。前年,刘义芳率先办起家庭农场,承包302亩湖田,当年,他的粮食亩产由14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去年,他经营的家庭农场向国家交售商品粮达5万公斤。东山农场农工种田不再向农场借资金了,还舍得向农业投资。近三年,东山农场农工向农业投资高达210万元。
8万农工靠辛勤的双手,靠党的富民政策,终于把500平方公里的荒湖疫滩变成了粮仓,变成了武汉市副食品基地。去年与1978年相比,鲜奶增加2.3倍,鲜鱼增长4倍,禽蛋增长3.5倍,蔬菜、水果、生猪、粮食均增长23%以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