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第六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08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第六讲)
  吕叔湘、朱德熙
  第九段省略号
引文中的省略号。省略号一共六个圆点,占两个字的地位;有人喜欢点上一长串,那是不必的。
省略号的用法可以就它应用的场合来分别讨论。第一是在引用现成的言辞的时候。例如:
(一)“打倒列强……”这个歌,街上的小孩子
固然几乎人人晓得唱,就是乡下的小孩子也
有很多晓得唱了的。(毛)
(二)巴特勒还说:目前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
“我们将不能购买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事实上,我们将要破产,无工可做,也无饭
可吃。”
(三)因此他们才会告诉他们的家属:“……你
一定听到朝鲜人民军与中国志愿军要把俘虏
杀掉。不要相信这些话。……”(报)例(一)只引用歌词的第一句,底下都省略了,用省略号表示。例(二)的引文当中有省略,例(三)的引文前后有省略,都用省略号表示。
引文外的省略号。第二是在写自己的话的时候。这里的省略号代列举,作用等于“等等”或“之类”。例如:
(四)假如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
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
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鲁)这个省略号现在有用得太多的趋势,有许多地方不如用“等等”或“之类”。下面这句的“或……”很别扭,没有这样的用法:
(五)它虽然不是写生产,或……仿佛对目前的工作没有大的相关,可是对于人的头脑仍是有用的。(教)如果写自己的话,而不是用来代“等等”,那个省略号就没有意义。如:
(六)金斗燮号召坦克手说:“为祖国为人民的
时候到了!坦克是人民的财产,我们要与坦
克共存亡!”他们便拿起步枪和手榴弹跟敌
人肉搏。……(报)“标点符号用法”里说得好:“省略号不该随便用。必须让对方知道的意思,决不能省略,那自然不需用省略号。不必让对方知道的意思,不说就算了,也不需用省略号。”
对话中的省略号。第三是在记述别人的话的时候。这是介乎前两种情况之间的一种情况,既不是写自己的话,也不是抄录已经有过记录的话。这里的省略号有好几种作用。例如:
(七)一个叫金松万的副大队长站起来说:“我
要用中国话向亲爱的中国同志报告……”。
(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真正的省略,跟前面(一)(二)的情形相同。按说,记述别人的话跟抄录现成的记录不同,本来很难得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总是多多少少省略一些。如果全都用省略号来表示,必定满纸都是点子。所以一般习惯是不管记下来的是否完全,不用省略号。可是(六)不同些,记下来的显然只是一番话的一个起头。但是作者只要记下这位朝鲜同志要用中国话向中国同志报告这一点,底下的话倒无关重要,不必写出来。因此不得不用省略号来表示。可是有许多作者非常喜欢用这个省略号,我们在剧本和小说的对话里常常遇到,并不都有必要。前面引的两句话还是值得记住:要让读者知道的就写出来,不必让读者知道的就不写出来。多用省略号反而叫读者迷惑。
(八)对……对不起!我……我大概是走错门
了。(曹禺)
(九)一米,二米,三米……八,够深了。(教)
(十)对啦。让我想一想……我们是一九二八年
认识的。(茅盾,译文)
(十一)两口子闹不好,也兴休了……呃,你看
我又忘了,是……是兴离婚吗?唉!就是这
么个事!你……老康,你不知道我是好命苦
哟!(康濯)这四句的省略号都不表示省略。(八)是形容一个人心里慌了,说话结结巴巴的。(九)是表示“三米”之后“一”“二”“三”到“七”都没有数出来,直到数完了是“三米八”,才说出个“八”。
(十)是形容“想一想”。(十一)也是形容一边说着一边想着,说得断断续续的。这几句省略号,
一方面表示词语的停顿,一方面又表示声音的延长,说的话断而未断。有人在这里用破折号,那也不能算错。不过假如要区别这两个符号,那末可以说:凡是“戛然而止”的宜于用破折号,凡是“余音袅袅”的宜于用省略号。像这一句:
(十二)小唐说:“准备好,笨牛来……”“来”
字刚出口,就叫敌人的机枪打中左膀子,鲜
血顺着袖口流了出来。(报)就是应该用破折号而用了省略号的例子。
前面说,省略号表示声音的延长,事实上也不见得当真前一个字的尾声一直延长到后一个字开始,中间可能有静默的时候。因此又有用省略号表示静默的。例如:
(十三)是制造局吗?请纪席夫斯基听电话。
……喂,是谢尔盖吗?你怎么啦?……不,
暂时还没有谁来。(报)
省略号与句逗号。最后还得谈一谈省略号前后的句逗号。一般的趋势是:省略号的前面是个完整的句子,后面用句号,然后加省略号,如例(二)和例(三)的第二处,表示省略的是另一句(或几句),不是一句的一部分。如果前面不是个完整的句子,虽然可以用逗号或顿号也不用,如例(一)和例(四)。例(十)和例(十一)第一处的省略号前面也是完整的句子,但是不用句号,因为上面已经说过,这里的省略号不代表省略而表示声音的延长。例(七)在引号外面加句号。按一般的习惯,冒号之后的引文的句号应该在内,现在大概是因为引文末了是省略号,所以移在外面。其实这个句号是可以不用的。还有在省略号之后用句号的,如:
(十四)我向他致贺说:“同志!庆贺你们的
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这是你们的功绩
……。”(报)假如上面句子已完(这个例子好像是这样),句号应该在省略号前;假如上面句子未完,下半句已经省略,也无需用句号来结束了。
第十段分读号、连读号、
专名号、书名号、
着重号
分读号。分读号是一个圆点,用在外国人的姓和名的中间。例如:
(一)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这里如果用顿号,会叫人误会是三个人。
连读号。连读号是一个短划。在欧洲文字里,连读号的主要用处是表示某一类型的复合词(合两个词为一个词)。我们现在的文字根本不在词和词中间留空白,当然用不着连读号。只在专名和专名结合的时候用得着。例如:
(二)约里奥—居里。
(三)一九○八年的罗脱—高平协定,一九一七
年的蓝辛—石井协定。(报)
(四)图为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的第十三号水闸
建筑工程现场。(报)
(二)是一个人的复姓。(三)是两个人,(四)是两条河,但在这里都成了一个意义单位。这里的“—”的意义是“和”,但是这个“和”的意义不是顿号所能表示。
这个连读号也有用得不得当的,如:
(五)几年来,美国的垄断资本家们在“援助”
着英国和其他西欧资本主义国家。邱吉尔—
艾德礼—贝文们对之都是感激涕零的。(报)这里的三个人名之间只有一种普通的并列关系,用顿号尽够了。底下是一个该用连读号而没有用的例子:
(六)尽管说印度的佛教间接带来了“希腊佛教
艺术”的影响……(期)这里的“希腊”和“佛教”之间应该有连读号,才能表示这个艺术是希腊艺术和佛教艺术结合的结果。没有连读号,很容易引起读者的疑问:难道希腊也有佛教吗?(照“伏尔加河—顿河运河”的例子,假如我们不用“京汉路”这个简称,而用“北京汉口铁路”,那末“北京”和“汉口”之间也要用连读号的。)
连读号在一般书刊里都印成一长划,跟破折号没有区别。也许是因为短划不显,如果不能改过来,那就只能算作破折号的另一种用法。我们的意思,这两种符号的基本作用不同,破折号是“断”,连读号是“连”,假如技术上没有特殊困难,还是有分别好些。
专名号、书名号。专名号是直线,加在人名、地名、以及各种机关团体的名称的左边或右边。书名号是波浪式的线,加在书名、篇名、刊物名的左边或右边。
现在除教科书里还用外,一般书刊很少用这两种符号的。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排印费工,可是这两种符号使用时常常有疑难问题,也使人不大愿意用。例如专名线只划在专名旁边还是一直划到专名底下的“国”“省”“县”“洲”“先生”等字的旁边,很不一律。又如“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读者来信组”这些名称,加线不加线也不很一律。诸如此类的游移两可的情形实在不少,不但这一个书店跟那一个书店的格式不完全相同,同一书店的这本书和那本书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如果这两种符号还要应用,需要有一个很详细的规定。
不用这两种符号的书刊里,书名改用引号,人名、地名不加符号,人名、地名以外的专名也有加引号的。参看前面第六段。
着重号。文章中有重要的语句或字眼,就用得到着重号。不是意义重要的语句,但是有特殊理由要读者注意的,也可以加着重号,如前面第七段例
(五)。
着重号一般是用圆点,加在右边。如果只是一两个字,多数人不用旁点而用引号。有时候同时要用到两种着重号,第二种就用旁圈;也可以用浪线或直线(尤其在不用专名号和书名号的书刊里)。在横行的书刊里,往往只有一种着重号也用浪线或直线,用圆点的反而较少。
(本段完,全文未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