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用人之秋话分配——1987年大学生毕业分配面面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0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用人之秋话分配
——1987年大学生毕业分配面面观
本报记者 周庆
一纸计划,让成千上万青年学生卷起行李,走向工作岗位,这种传统的大学毕业生分配方式,虽然工作量浩大,但还谈不上有多么复杂。
1987年夏秋之交。全国36万名大学毕业生,按照供需见面的新方式,由国家分配到四化建设的第一线。不同的反响,立即从四面八方传来,引起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关注。
情况究竟怎样?国家教委等单位共派出4个调查组,分赴上海、江苏、广东、湖北、辽宁、陕西、四川等省市调查。在北京,还特地邀请部分高等学校、中央有关部委的同志举行了座谈。结果表明:实行供需见面,总的情况好于去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学校宣布名单后的一两天内,即办完离校手续,走上岗位。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深深触动了校长们、学生们和家长们的感情。
大学毕业生被退回,有女生也有男生
北京市对拒收女大学生的现象反应最强烈。其实,在用人单位退回的65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明确提出不要女生的,只占19%。成都科技大学被退回21名学生,女生是6名。有的省市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据调查,今年毕业的大学生首次分配被退回的数字,尽管在毕业生总数中占的比例很小,但比往年突出,不光北京,其他地方也有,如上海,退252人,江苏退198人;一些名震全国、名震一方的大学,也都遇到了退生问题:北京大学58人,中国人民大学50人,上海复旦大学62人。此外如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等等,都有毕业生被退回。
且听用人单位这样说
不能带来明显的效率和利益,分来的大学生我们不欢迎。相当数量的单位持此观点。详细的理由可以摆出好几条。一曰:我有用人自主权,分不分在你,要不要在我。二曰:编制紧,工资总额有限,单位里没大用的人出不去,新分来大学生虽想安排,但爱莫能助。三曰:分配环节还不完善,有扯皮现象。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的分配,学校和主管部门联系好了,用人单位不知道,不接收;学校和用人单位联系好了,主管部门不知道,没法接收;有的学生来报到了,分配指标还在公文袋里旅行;也有的单位,在分配季节四出联系要人,等到各地的大学生都来报到了,它无法全部接收,只好把先来的留下,后来的劝走。
显然,用人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调整困难,是造成拒收大学生的深层原因。而供需见面的分配方式,也尚需在提供准确信息、认真落实和及时下达分配计划上下更大的功夫。这些都需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而不是走回头路。
用人单位退人理由,不光以上几条,还有:
人才质量竞争带来新的选择机会
10年前,中国人才出现了一种不可遏止的流动:从基层到领导机关,从中学到大学,从企业到科研单位。原因很简单:“文革”期间,许多高等学校关门,一到百业待兴,各行各业突然感到人才青黄不接,只好降格以求。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初,使恢复高考后入校的头几届学生,毕业后成为机关、高校、科研单位你争我夺的对象。那时候,一听是大学生就要,具体工作,来了再说。那是“文凭时代”。
曾几何时,这些单位人才相对饱和。于是进人出现新的趋向:专业对口,择优录用。
目前,大中城市的一些用人单位,已不是大面积缺人,而是个别岗位缺人。所以录用新人,反复筛选,要选一个最合适的,否则宁缺毋滥,没有半点含糊。
武汉一位大学毕业生,学习成绩和表现都不错,只因一只眼睛有点斜视,被某大学退了回来,理由是:当教师外貌欠佳。这是一个用人近乎苛求的例子。更一般的情况是:大学生们本身条件差,在竞争职位时败北。所谓本身条件差,包括:未获得学士学位;几门功课不及格或补考科目较多;眼高手低、挑三拣四,讲价钱较多。南方一所大学,被退回43人,其中23人是因为学习成绩或表现不良。
在校不努力,离校徒伤悲,即使混得一张文凭,在竞争意识日炽的社会上,又有多大用处?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会对人才的看法,已经更注重全面素质了。
今年的退人现象,从学校类型上看,综合性大学比其他院校突出;从专业类别上看,主要是社会上不太紧缺的专业,如光学、激光、中外历史等。就连往年大喊缺人的政法、管理专业,今年也出现了分配不畅的问题。其实,综合性大学退生多,说到底也还是个专业不对口的问题。如何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更灵活一些,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已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建立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调节机制已刻不容缓。
当然,对学校和学生来说,分配还考虑到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户口落向何方?
上海的大学生有言:宁要市内一张床,不要郊区一处房。
一名家在北京,本人在外地读大学的毕业生,学习成绩不错,被分配到天津一所研究机构,他不愿去,非要和一位学习成绩没他好的同学调换,到北京的一家工厂工作。他说,要的就是北京户口。家在北京,连天津都不愿去了。
陕西师范大学从1975年到1985年,分给延安地区130名毕业生,到现在只剩40名了。
今年分配,有的大学生主动说服用人单位把自己退回学校重新分配。他看不中那个地方。
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户口比事业更重要。不少学校反映,学生的思想做通了,愿意去祖国需要的地方,但家长找到学校,讲出更多的理由,来说明他的孩子无法服从分配。
那么,大学生毕业分配面临的实际情况是什么呢?是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人才积压,一些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特别是边远地区、艰苦地区,人才匮乏。那里对人才的需求呼声很急。
怎样处理这个矛盾?许多省区试行了毕业生先去基层工作几年,然后回城市或机关、研究所工作的制度。今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东化工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等校也迈出了新步伐,邀请边远、艰苦地区的国家重点工程单位到校招聘学生,吸引了许多有志之士。结果,单位满意,学生愉快。
为了兼顾国家和地方两方面的需要,国家在分配大学毕业生的时候,也要尽量满足地方的需要。云南省对大学生分配回省呼声最强。今年,云南考到外地的大学毕业生返省率达80%以上。大兴安岭地区去年只分去5名大学毕业生,今年招聘回去40名。内地高等学校今年分配到新疆、青海、宁夏、甘肃、云南、贵州、西藏、广西、内蒙古、黑龙江10个边远省区的大学毕业生共1.5万人,是近年来最多的一年,占这10个省区生源总数的70%;而1985年,才占40%,1986年,占59%。这些分配去的毕业生,很多又都到了大有作为的基层单位,在第一线施展才华。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将来出成绩最多的,很有可能就是这一部分同学。
国家正在用人之秋。说有些地方人才积压、饱和,也是相对而言。在全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就是今年退生最多的北京市,其退生比例也不过占分配总数的2%多一点,许多省区,只占到百分之零点几。目前,这些首次分配被退回学校的学生,绝大多数已改派到新的工作岗位上,只把他们那一小段曲折,留给人们去思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