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西游”路上二女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2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西游”路上二女将
丁浪文 苗地画
记者:说了天上,再说人间吧。王娴同志,听说你主持“祖国各地”栏目,常到边远的地方,吃过不少苦?
王娴(以下简称王):我热爱自己的职业,舍得吃苦,人家喜欢的,我干;人家不喜欢的,我也干。我乐意作一条孺子牛,最怕出头露面,在表彰《唐蕃古道》大会上让我讲话,我感到很不习惯。
记者:你很文静,轻声细语的,我很难想象你能率领剧组行程十万里,风餐露宿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整整工作两年。
王:工作需要呵。我们到了青藏高原都为它的壮丽奇伟所征服,产生一种不虚此生的充实感。这里是孕育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生命之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人们对下游的东部文明知道得多,而对西部高原却了解甚少。如果人们都关注、了解、热爱西部地区并洋溢开发的热情,那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跨进更为光辉的时代。我们想用自己摄制的画面唤起人们的这种热情。
记者:对西部高原的爱,是拍好这部片子的出发点,把这种爱体现出来的艺术构思是什么?
王:“唐蕃古道”四字就是我的创作构思。我们拍的不是风光片、旅游片,而是一部观赏性很强的社会片。主要通过文成公主当年走过的古道,追寻西部各民族的历史踪影,并通过历史和今天的对话,使片子具有纵深的历史感和广阔的现实感。从大昭寺前的公主柳到为高原献身的汉族女医生,从大昭寺的修建到现代的群体建筑的崛起,从民族的传统用品到隆隆转动的地热发电站……由此追溯汉藏两个民族互相交流的友好历史,传达青藏人民追寻现代生活的信息,并可以使一切不熟悉这个地区的国内外观念浏览高原奇异的风光和领略古朴的民情。
记者:过去人们大都不知道唐蕃古道,只知道文成公主进藏。如今,已经有不少观众开始了解这条古道并向往穿越它了。
王:这个选题好比考试中的偏题和难题。说它偏,因为大家对它很陌生,研究的人很少,找不到一本有关的专著。为了回答这个偏题,让观众看到古道上各民族的风情和今昔变化,不能说过多的旁白或用其他艺术手段,只能让观众看到实实在在的真景,只能实地拍摄。古道长约3000多公里,2/3在青藏高原上,海拔四五千米,空气稀薄。我们的工作主要在这里进行,所以说又是难题,几乎每个画面的拍摄都要经过拚搏,有时为了一幅画面得跑几百里,甚至要冒生命危险。在澜沧江拍摄时,我们骑着毛驴,山路窄得只能通过一个人。毛驴总是踩着山崖走,脚下是万丈深渊,身子有一半在空中悬着,一不小心就会跌进滔滔黄河里去。为拍摄长江发源地,我们的航拍小组一直飞到海拔7000多米的格拉丹东大雪山,这是一次没有航线的飞行。全组同志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来体现这种纪实风格。
记者:难怪许多画面拍得很真实、很美。黄河源头那一丛丛又矮又绿的小草尖上都挂着星星点点的冰霜和雪花,让人联想到那里的夏天伴着冬天。
王:这一段最难拍。摄制组骑着马在荒无人烟的沼泽地里辗转了40天。下大雨时,用鞭子抽马,马都不肯走。6月盛夏,风一吹也冷得发抖,摄影师王怀信没带帽子,积雪寸多厚,差点被冻死。
记者:这部片子老少咸宜,尤其在文化层次高的观众中反应强烈。他们说开阔眼界、增加知识,认为没有胆识的人绝不会选这个专题,它的价值在于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王:其实我很胆小。真的,我怕耗子。在孟达天池,住在护林工人的伙房里,每天夜里都可以听见一场耗子大战。没有电灯,我竖着耳朵听,起码有五六十只秃尾巴耗子,吓得我蒙着头把被子包得紧紧的。它们在我被子上乱窜,整整一个星期没有睡过一次安稳觉。有一次,在纳木神湖,那是世界最高的湖,海拔4700米,雷击区。一到晚上,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犹如天崩地裂,仿佛几百头野兽一起向你猛扑过来。我一个人睡在尼龙帐篷里,就象被扔进雷击场似的,恐怖极了,吓得我哭了。幸好雷声把哭声湮没了,其他人没听见。我胆小但不怕困难,既然选准了目标,就朝它走,走了第一步,就走第二步、第三步,一直走完。
记者:你没有小伙子的体力,在荒野里不如他们胆大,嗓音也没有他们洪亮,但你却有着女将所特有的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一股韧性。靠它你完成了《唐蕃古道》,杨洁完成了《西游记》。我觉得,韧性是艺术品问世的持久动力。你们愿意就自己的作品同读者说几句话吗?
王:到唐蕃古道去吧,到那里你就会真正了解我们的祖国。
杨洁:我喜欢《西游记》插曲的两句歌词: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下)
(附图片)
王娴,在唐蕃古道上披着高原的大风行进,整个摄制组只有她一个女同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