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独放异彩的“安木多”风格——藏族舞剧《塞·顿月顿珠》赏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1-28
第8版(副刊)
专栏:舞榭歌台

独放异彩的“安木多”风格
——藏族舞剧《塞·顿月顿珠》赏析
梁依群
当红叶缀满金秋的时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歌舞团《塞·顿月顿珠》剧组,带着草原晨露的清馨,为首都观众增添了几分“安木多”藏区(泛指甘肃、青海、川北藏区)艺术情趣。
《顿》剧是根据藏族八大传统剧目之一改编的。编导紧紧抓住原作中爱与和的蕴涵,透过宗教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去挖掘其进步的社会意义,展现了人间的母子之爱,兄弟之情。
《顿》剧的编导和作曲在舞蹈动作及音乐素材的选择上,采用了甘南藏区的两种不同的音乐舞蹈语言,以表现剧中两种不同的风俗。全剧的地方风格十分明显,既统一在“安木多”藏舞的总体风格之中,又展现了甘南藏族牧区、半农半牧和林区的“卓”、“再柔”、“拜格尔”、“罗罗舞”等不同的特色。
在雄健的“弓舞”中,编导沿用“卓”舞刚柔交织的特点,把射猎的姿态融会于跨腿腾转,变换利落的“鹰步”之中,有力地表达了藏族青年的机智强悍。当舞蹈进入华彩部分时,又运用长排面的调度,以单击音的节奏和轻盈的跺步,使整个段落颇具雄健之美。
“猴舞”是表现一群猴子与顿月、顿珠二人嬉戏的舞段。编导扬弃了戏曲舞蹈中猴子缩脖抠腕的模式,巧妙运用两臂自然垂摆的动势,设计出双腿空中快速扭胯的动作,表现出猴子的调皮机灵,是形象化、性格化的一笔重墨。
以双跪颠颤的上身前匍后仰,形成交错起伏叠浪似的“罗罗舞”。舞蹈强调了内在的韧性感觉和外抻的韵味,以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祈雨的人们迫切虔诚的心情。当剧情转入“喜雨舞”时,舞蹈又以四分之四拍节奏的欢快情绪,与前段“祈雨舞”形成鲜明的对比。
具有白龙江流域风格的“马铃舞”,奔放、洒脱却又细腻。在八分之五节拍的托步跳跃中,拉开了欢腾的圆形场面。丁当作响的马铃声里,连续的“拉腿蹦子”,似两只矫健的雄鹰翻飞。热情、轻捷的“马铃舞”将整个舞台气氛推向高潮。
民族舞剧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舞蹈语汇的选择也应特色独具。可以说,《塞·顿月顿珠》的编导一方面准确地掌握了两个人物摒弃王位、珍爱友情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也运用了带有强烈色彩的地方艺术风格的舞蹈语言,才创作出这样一组绚丽的草原故事画。
8年前,当甘肃省歌舞团《丝路花雨》剧组在京演出时,曾给首都观众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丝路大漠风采。但愿今天的《顿》剧,又给人们在记忆的深井中注入来自九曲黄河第一曲的雄浑激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