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里下河在苏醒——扬州农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1
第2版(经济)
专栏:

  里下河在苏醒
  ——扬州农村见闻
  本报记者 陈敏 孙健
总的来说,我国农村还处在开发时期,许多资源还没有合理利用,潜力很大,农林牧副渔各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都是十分广阔的。
摘自《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滚滚长江,将江苏一分为二——苏南、苏北。自古以来,苏南繁华、富庶;苏北则意味着多灾、贫困。这些年来,苏南更加富庶了,苏北又怎样呢?这次我们在扬州的七县二市走了一圈,惊喜地看到,这里百业兴旺,到处一片繁荣。这里工农业总产值超过百亿元已有两年了,而今粮食产量也已达到百亿斤以上。省长顾秀莲告诉我们:江苏粮仓正从苏南移向苏北,江苏发展的后劲正是苏北的农业。
苏北农业的潜力在哪里呢?人们打开地图,用手指划了一个圈说:里下河。那不是历来被称为只见芦花不见人的“白水草滩”吗?这次我们在里下河地区的江都、高邮、宝应等县,看到的不再是荒滩荒水,几千年沉睡的土地正在苏醒,特别是那众多的水洼地,现已成为水禽鱼虾欢跳的乐园,荷塘藕池遍布。“千里之行始于湖上”
江都、高邮和宝应三县的滩地和湖荡水面十分广阔,有的占总面积的1/3,有的与耕地面积相等。过去,这里水多成害,十年九涝。可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花了很大力气排涝,成本高,效益低,农民人均收入在七八十元徘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变水害为水利。宝应县大胆提出了“千里之行,始于湖上”的口号,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渔业、养殖业,全县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在宝应县参观了万亩渔场。原来的洼地被修建成一方方渔池。放眼望去,竟看不到边,这是1979年和1982年由24个乡千余名农民分期修建起来的。这是解放以来最艰苦的一项工程。现已由国家水产养殖公司、江苏省水产局和宝应县联合投资成立了宝应县水产养殖公司。他们变过去单纯捕捞为科学养殖。因水质好,无公害污染,鱼货受欢迎,效益高。全公司人均收入达到800多元。
除了万亩渔场外,当地还采取大中小一起上的方针,由乡、村、组、户多层次开发修建鱼塘,谁开发谁收益。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7.4万亩,池塘养鱼1.5万亩,产水产品6400吨。
在宝应,我们看到的另一番动人景象,成片的藕塘,“百里荷花香”。去年,獐狮荡乡种藕9000余亩,收入700多万元。我们在该乡的副食品加工厂看到,经过加工的雪白鲜嫩的盐渍藕包装后出口日本。1983年,出口量才300多万吨,去年达650万吨,今年将近千万吨。除了种藕,这里还养蚌,1亩水面可挂蚌600只,二年可得珠56斤,1斤就值上千元。乡党委书记夷锦贵说,他们发展多种经营,并没有放松粮食,只是把不适于种粮,排水费用高的荒草滩,种植荷藕、慈姑、芡实等水生作物,经济效益大为提高,全乡人均收入去年已达603元。
奇妙的立体农业开发
在水上可以做多少文章?在江都我们可大开了眼界。江都县副县长陈敏,陪同我们来到江都最北的渌洋林场。进入林场的明显标志就是公路两旁一排排整齐的水杉、池杉,又高又直。真没想到,在水乡泽国也有似山林区那样大片的林木。所不同的只是这里一行行垛田之间隔着一条条6米宽的水渠。垛田上排列着十分整齐的池杉、落羽杉,一眼望不到头。林场场长虞光海告诉我们,林场已开发池杉商品林712亩,林木蓄积量达3600多方,价值58万元,人均收入最高达680余元。除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外,生态效益特别明显。开发10年的一片池杉林中,有20多种珍禽,如猫头鹰、灰喜鹊、画眉、黄鹂、野鸡、啄木鸟等。这里已形成小区域的森林气候。
虞光海说,林场已形成立体开发的格局:上层是池杉、落羽杉。这是从美国引进的耐湿树种,成材后能造船,也能打家具。林间种植小麦、油菜、大豆、西瓜。树长大遮荫时就种平菇。低洼处是水生作物,水面上养家禽,水下则是鱼虾。他们称之为“四水”开发,即水产、水禽、水生作物、耐水林木等农牧渔业综合开发。
虞光海的家就在当地渌洋乡一个叫“露筋村”的庄上。为什么取这么个怪名字?穷呀,过去,这里的农民靠割草度日,一发水,草沤烂了,就只能饿肚皮逃荒了。今天与过去,真是两个天地。在露筋村,我们见到农民芮利福。去年他承包生产队10亩水面,投资1万元,挂蚌3000只,投放鱼苗6000余尾。年底采珠30斤,当年获利12000元。全村已有13户挂蚌育珠,纯收入可达六七万元。
变水害为水利
在高邮县,水产局局长张成安陪我们来到川青乡。在乡办公室,看到一幅非常别致的全乡地图,把全乡划成49个正方形的方格。当我们坐船去参观这些地方时,吃惊地看到,原来一条条水渠非常整齐地把土地隔成一个个方格。岸上是水杉、池杉,岸边是蒲草。每隔四条水渠有一条宽广的干渠,十分壮观。为摆脱灾害,全乡人民从1970年开始,就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年复一年,先后挑土2200多万方,平整田块3.2万亩。新开河道近百条。原有的150个小圩口筑成能防御3.5米水位的防涝圩堤。挖深了河床,行洪滞洪都不发生困难。昔日“大雨一下水汪汪,离乡背井去逃荒”的川青乡,如今已是“百日无雨保灌溉,连降暴雨不受灾”。
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清除了隐患,促进了川青乡林业、渔业、养殖业和农业的全面发展。如今,全乡植树336万株,人均120株,树木覆盖率达20.2%,被省里评为先进绿化乡。1983年来,全乡结合水利建设修了养鱼池5200亩,去年商品鱼达180万斤,产值240万元。今年新发展人工养蟹500亩。去年全乡粮食总产比1970年增产2300万斤。粮食亩产由703斤上升到1369斤。现在全乡多种经营产值达到894万元,比1970年翻了四番多,乡村工业产值达到1566万元。人均分配水平602元,比1970年增加444元。
里下河正在成为江苏取之不尽的聚宝盆。为什么有如此巨变?一靠政策,坚持谁开发谁得益的原则,大大调动了集体、个人共同开发的积极性;二靠科学,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开创了水产水利兼顾,种植养殖结合的新局面,里下河在苏醒,里下河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