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阅读
  • 0回复

唬人的招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唬人的招数
东耳
写讲道理的文章,最忌装腔作势唬人,读过有吞食苍蝇之感。
唬人,招数甚多,最常见的是东坡先生所谓“以艰深之辞,文浅易之说”。明明白白的道理,偏要说得不明不白。这种东西大概自古就有,杨雄的《太玄》、《法言》便是。他的雄心很大,要想超过《易》与《论语》,这本没有什么不好,可惜才不足以副志,只好靠辞句的艰涩晦奥来唬人了。今人,也有作此态者。比如这样的句子:“人格内在机制的形成程序是与社会文化渗透的社会化程序是同构的,因此在探微形象个体的文化心理机制时,应注意它与地域文化情境和时间限度的同一性。”其实,不过是在说艺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形成,与这形象生活着的社会环境以及这环境的历史演变的关系。但直拔拔地讲,就不稀奇了,必得这样以晦奥出之,才显得有“水平”。这就是唬人。我想,浅,不足为耻。一泓秋水,清澈明净,虽浅也足留连,怕的倒是有意搅起泥沙以示其莫测高深。
另一种唬人的办法叫借名。著书,请一二名人作序或题签;拍戏,请三四名人充顾问,未可厚非。名人们或为奖掖后进,或因盛情难却,或也为了别的原因,求之则应,也无不可。但作序的,书不曾看;顾问的,戏没过问,就难以服人了。从那些书句读不断、错谬时见,也不难探知消息。可叹的是,此法不独用于作文,即开公司、设旅馆、办展览、立学会、搞推销,也屡屡用之,可见不为无效。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免贻识者之讥;名人之名亦有自卖或为人所卖之虞。
还有两种唬人的招数:一曰骂,二曰哭。
骂,司空见惯。里巷斗口、姑妇勃溪,都杂有骂詈。但用之于文,则另有妙用。骂别人“非马克思主义”,自己俨然正宗;骂别人“学问基础很差”,自己便俨然学界泰斗,骂别人不懂得中国历史,包括文化史、思想史、文学史,自己便俨然学贯古今、无所不通了。既压住对手,又唬住读者,更抬高了自己身价,一举而三得,道理则本来就讲不出,一骂了之,更是不必去讲了。这种靠一骂解千结,看来气势汹汹,却毕竟因为道理上站不住,知底的读者是不会被唬退的。
哭的招数,“文革”之世,盛行不衰。甲派得势,则哭诉受乙派排挤;乙派得势,则哭诉受甲派打击。两派全不得势,“四人帮”也垮台了,他便又受了“四人帮”的迫害,仍是一哭。既然永远受失势一方的排挤,便永远受得势一方的青睐,于是乎永远当“红人”,颇能唬人。这种招数近年仍未绝迹,只是此法用得太滥,人们往往嗤之以笑,唬人之效也甚微。
我们今天面临的任务很重。许多事过去不曾经过,祖宗也未有定法,需要探索、研究,这就要有民主、和谐的学术空气。因此,唬人的招数最好收起,不要故作艰深,不要借名吓人,更不要动辄骂人。多一些实事求是之意,少一些哗众取宠之心;多一些切磋之诚,少一些整人之诈,这才是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