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关于《红石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1
第8版(副刊)
专栏:

  关于《红石滩》
  沙汀
40年代,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隐蔽在川西北角安、棉、茂三县交界两三个场镇的农村。尽管有过不少匆促转移,却都安然无恙,且一驻定就能坐下来从事写作。
这主要是靠我舅父郑慕周的关系。因为他同这些地区的哥老会、豪绅和当权派都熟识,不少人还在处境困难时得到过他的帮助。既然要找这些人掩护自己,首先我就得同这些人周旋,逢年过节赠送礼品,或者代他们写信给我舅父,请他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说起来未免叫人不大相信。我曾经到过延安和华北敌后,而我被反动派通缉的罪名他们也都知道:“异党”。“异党”的含意、作为,你能说他们一点不懂?他们有的壮年时期还在红军长征经过邻县时派团队参加过追截!有的当日还是国民党县党部一个区的负责人物,乃至县委委员。
不仅如此,还有一件事更加会叫有的人不怎么理解。由于《淘金记》中龙哥的原型较少改动,出版不久,当地一些知识分子就嘈杂开了,以致引起一位居停主人的疑惧,因而暗中向一位他的亲眷,同时也是我的朋友的中年教师透露了他的担忧:“他该不会开我的玩笑吧?!”显然自觉从外表到作风,他都有资格成为我笔下反面人物的原型。而那位教师却极力为我进行辩解。
这个辩解,在当日确乎必要。不过,此公若还健在,当他看了我这个中篇的时候,将会从其中一个人物身上发现在某些方面具备有那位豪绅的习性。而该豪绅如果也还在世,又有好事之徒向他指证,他将会怨怪我忘恩负义,完全没有把他当年对我的照顾放在心上!
我之不惜罗嗦,提起上面一些往事,因为我对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除开几位外籍接管人员之外,都太熟悉了。而它正是我根据那几年,主要是以川西解放前夕那些场镇上的见闻和社会风习作章本,来进行酝酿和写作的。而且50年代初期,我就把提纲拟好了。
我之迟到80年代,于完成《木鱼山》后,这才根据我多年以来,有时情不自禁零星记录的一些人物的对话、社会动态,以及拟定的章节把它一气写将出来,原因很多。主要是来自文艺思想上一些故障,总感觉这类题材已经过时,不值得写了,要搞创作,就得反映当前的大好形势。
然而,自己一晃就八十出头了!多年以来,又一直浮在上层,搞行政组织工作;“文革”期间,更长期被禁闭在牛棚里隔离反省。“深入生活”吧,随年龄增长,疾病也一年多过一年,勉强到基层去,只能给同志们增添麻烦!……
于是,1984年初,我就决定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动手写起来了,力求每章可以独立发表。第一章题为《夜市》,曾经在《现代作家》发表过。接着又在《人世间》发表了一章。尽管时有耽误,情绪可未中断,终于在1985年写成了。于是请荒煤同志校阅后转给《中国作家》,请其最后裁决。
这个中篇,最初叫《应变》,目的在写一批豪绅,主要是舅甥二人在解放前夕,面对红石滩一般受他们长期剥削、压迫的人民,特别是那位菜农,还有他的女婿,一位小学教师,以及一批青年学生的疑惧。重点则在刻画这两舅甥之间,在共同“应变”的同时却又互相勾心斗角。而在红石滩解放后愈益尖锐复杂。
写作中间,情绪一直饱满、愉快,这是我过去所少有的。但是,发表后重看,则作了两处重要增改,一处是烧房老板娘同刘家庆的关系,以及她同丈夫分居的原因;一处是把那位小学教师的作为、讽刺都加强了。
所有方言俚语,原想择要改为普通话的,但又难于割舍,只好一律加上注释。
(小说《红石滩》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