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后备力量——我们的希望所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3
第4版(体育)
专栏:南粤放眼

  后备力量
  ——我们的希望所在
  本报记者 黄振中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第六届全运会广东体育代表团不断冲击世界、亚洲和全国纪录,在各赛场频频报捷,他们夺得团体总分第一和金牌总数第一已成定局。
第五届、第六届全运会,广东体育均称雄于神州体坛,当然有诸种因素,但其扎扎实实,卓有成效地培养后备力量,则是最关键的因素。广东的二沙头体育基地和遍布全省的体育训练场可以印证这一点。二沙头和各地运动学校、业余训练学校紧密衔接,就象珠江三角洲纵横交错的水网一样,形成了一个体育人才网。有人把二沙头比作龙头,把基层比作龙尾。龙头龙尾紧紧相连,许多体育人才通过各种渠道涌进二沙头。去年春天,本报曾以《不尽长江滚滚来》为题系统地介绍了广东培养后备力量的经验。现在,这一经验已经开花结果,大见成效。
其实各地都有自己培养后备力量的体会。其效益如何在全运会赛场上可以得到检验。前几年,北京不重视抓后备力量,不少运动队青黄不接,结果在第一届全国青运会上排到了后列。领导不满意,群众有意见。后来,现实逼着他们培养后备力量。于是许多运动学校、业余体校应运而生。好苗子多了,队伍扩大了,元气又开始回升,新秀的实力在本届全运会上得到体现。山东大汉的东山再起更得益于抓后备力量。山东涌现出的一批田径、举重、乒乓球等项目的新秀在全运会赛场显露锋芒,使人刮目相看。这说明培养新苗同振兴体育是不可分割的。
本届全运会,已有乒乓球、男排、体操等项目后备力量告急,因此更要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加重培养后备力量的砝码。
瓶颈结构不如金字塔型
在全运会许多赛场,都能看到广东健儿的勃勃英姿。他们中既有大力士,又有飞毛腿;既有空中英雄,又有水里蛟龙。从整体看,是一个强大的阵营。透过这个阵营,可以看到一个人才金字塔。塔的底座是广泛开展的群众体育,接着是业余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基础显得十分牢固。塔的中间是高层次的运动学校。这是各种体育优秀苗子的集合处。塔尖则是优秀运动队。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升,每一层都有它特有的光泽。更可贵的是他们从幼儿园开始着眼注意体育人才培养。东莞市是游泳之乡,幼儿园建了很多小型游泳池,小娃娃一冒尖就被选到体校培养。足球亦然,除了准备第二代队员外,还有第三代、第四代小队员在培养中。这样的塔基当然牢固。再说高层次运动学校,广东无论师资、器材在全国都居于先进水平,他们舍得花钱投资,成为体育尖子成长的沃土。然而现在有的地方由于重视不够,把塔状变成瓶状,多层次的运动学校成了瓶颈,呈萎缩病态。全国目前只有93所体育运动学校,这显然同十亿人口的大国很不相称。
很多有识之士对广东体育经验已产生兴趣,并结合本省、本地的情况开始进行反思。看来,打破瓶颈结构,建设人才金字塔已势在必行。
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
有的拿金牌很少的代表团,看到外省选手又是破纪录又是夺金牌,很是羡慕。人家是一个顶一个,甚至顶几个,确实是精兵良将。这次也确有这样的代表团,队伍浩浩荡荡开进羊城,而能拿金牌得分的却寥寥无几,更谈不上破纪录,“只见大军去,不见金牌归”。领导人急得睡不着觉。原因何在?就是尖子不尖,只能算二流,甚至三流水平。这样怎么能竞争过别人?
这种状况的形成同“广种薄收”有关。从选材到培养训练都过于一般化,没有特殊的看家本领。选材是矮子里拔将军,育材则沿袭过去老一套,当然无所作为。我们看看跳水、举重等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或许能有所启迪。国家跳水队总教练徐益明提出要走在世界难度表的前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一次次革新动作,革新训练手段。再看举重队,黄强辉教练总是因人施教,几乎每个选手都有一套特殊的训练方法。
现在有的地方,本来经费就有限,使用起来却象撒胡椒面一样,到处都有,到处都不受益。虽然也培养出一些运动员,但大都在国内默默无闻,更谈不上到国外较量。
要精耕细作就要有一批拓荒者去耕耘。可喜的是,现在已有一些省队教练自愿去基层。如原湖北省跳水教练胡德美自愿到武汉市体育馆跳水班当教练,结果培养出了周继红、童辉等世界一流水平跳水名将。在全运会上不少人提出,应该提倡那些城市教练到基层去发现和培养苗子,对于贡献大的从物质和精神上都要给予鼓励。
第六届全运会已经加深了人们对培养后备力量的认识,我们希望在下一届全运会上,我国的体育后备力量将源源不绝,如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本报广州12月2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