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看话剧《决战淮海》随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5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
  ——看话剧《决战淮海》随想
  曹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当年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阔战场上,华野、中野60余万大军与国民党80万军队展开了决战,其规模之大、激战之烈,是世界战史上罕见的。
然而,难以想象的是,有着很大时空局限的话剧艺术,却率先表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话剧团推出的《决战淮海》,以其宏大的场面、众多的历史人物和深刻的思想穿透力,使我们看后感到十分惊喜。
淮海战役是个史剧题材,高度地概括在一部戏中是十分困难的。双方的统帅部一个在南京,一个在西柏坡,毛泽东和蒋介石这两位最高决策者相距千里,为构成戏剧的冲突带来了困难。其次,大战役中的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在河南,率中野自西而东参加会战;粟裕、谭震林两位在山东,率华野由北而南,进逼黄伯韬兵团。这种互不见面的指挥格局,都要写进去,实在不容易。这场伟大的战役牵动着整个社会中的各个侧面,如何再现黑暗和光明的大决战,对任何一位作家而言,都是一份难答的考卷。话剧《决战淮海》的剧作者们,成功地吸收了外来的戏剧经验,采用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把相距千里、互不见面的人和事凝聚在一起,奇妙地编成了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
这出戏不仅写了近40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且有20几名是双方实有其人的领袖和高级将领。这在我国近代戏剧史上也是罕见的。
建国以来,军事戏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不乏成功之作。随着时代的推移,人们已经不满足于那些简单地描写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或简单地揭露敌人丑恶面目的戏剧作品。看了《决战淮海》,我感到了旧中国这座大厦是如何倾倒,新中国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该剧通过势如潮涌的支前大军、一个只有半天军龄的解放战士、杜聿明的马伕……这许多下层的小人物,使我看到了新中国诞生前夕广阔的社会背景。
多年以来,戏剧舞台上的历史人物也形成了一种模式:要么是近似具有超人智慧的神,要么是近似愚顽的丑角,或者干脆是凶相毕露的鬼了。
事前,听说话剧写了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等同志的分歧,我为剧作者感到困惑:“这样写行吗?能通得过吗?……”看过戏后才明白,这一笔写得好,写得成功,把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神”还原到了人——是有血有肉,而且是可亲可信的人。该剧通过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夫妻戏,蒋介石和蒋纬国的父子戏……较为成功地揭示了蒋介石那复杂的内心活动。也丝毫无损毛泽东和邓小平等领导人物的形象,也丝毫没有为蒋介石涂脂抹粉。相反,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两种命运决战的必然结果。
另外,看过《决战淮海》后才第一次知道了有关“三封电报”的史实(指邓小平向中央连发三份电报,要求改变中央原订计划,而实施前委最新作战方案一事。——编者)。我相信会有很多观众和我一样,通过观看话剧《决战淮海》,加深对小平同志历史功勋的认识。(附图片)
《决战淮海》剧照:以邓小平同志(右一)为书记的总前委三次致电党中央。 肖引章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