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队列歌声里的信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5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雅俗谈

  队列歌声里的信息
  陈奎及
多年来,战士们一直期待着象《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这样的优秀队列歌曲的出现。为此许多词作家、作曲家和业余作者都在不懈地努力探求、创作,产生出不少流传军营的新歌。但是,战士们还在期待、寻觅,似乎并不满足。
实际上,《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等歌曲的广泛流传及其艺术生命力,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部队生活题材的队列歌曲,而在于它们强烈的时代的艺术个性。
50年代初的“兵”,大都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锤炼出来的胜利者,《我是一个兵》从歌词到曲调,集中体现了胜利者的豪情与保卫胜利果实的决心。而《打靶归来》则是60年代“和平兵”在训练时的乐观精神的抒发。两者虽都是行进型的节奏、民族风格音调,而前者是果敢、豪壮、干脆的进行曲,后者是欢快、向上、富有朝气的进行曲。可见,这两首歌的时代感都非常鲜明。至于今天,80年代的战士们的经历、追求,和以前都有很大的不同。显然,他们所期待的并非《我是一个兵》、《打靶归来》的重复,或仅是部队生活题材的队列歌曲就可以满足的。
近两年来,《当兵的历史》、《军营男子汉》、《合成军兵团进行曲》等歌曲的出现,也带给我们一些信息。
去年,在某航空兵师里召开了一次空军歌曲创作会议。战士们认为:《当兵的历史》乐观、风趣,生活气息浓郁,最突出的是有阳刚之气。他们明确地讲:“我们爱的是动情,不干巴,唱‘自己’的队列歌曲。”他们说,《军营男子汉》唱出了当今战士们在得失问题上的真心话,而且歌词朴实、生动,象战士的语言;曲调通俗,易上口,具有一种自我意识和群众意识的表露感。而《合成军兵团进行曲》则是对当代战歌创作的尝试,在气势、色彩、可唱性等方面更加突出。以上这些,我以为正是战士追求的时代感的内容。
由于军队的特点,队列歌曲已成为部队音乐创作中的重要部分,但同时也最容易形成一些条条框框,创作观念也最易僵化。有些人把队列歌曲视为一种单调的音乐艺术,创作思维总是单向的线形发展,多从教育、鼓动的角度进行宣传,很少从战士的内心情感上加以抒发;多注重体现军人的勇猛,缺乏生活的多色彩的反映。这种创作思维往往带来生硬的曲调和口号式的歌词,远远脱离了新时期战士们的追寻。郑律成曾提出:歌曲创作要突破三个框框,“一个是‘洋框框’;一个是过去民族民间的框框;还有一个是群众歌曲的老框框。”这个提法对现在的队列歌曲也很适用。所谓“框框”,就是旧思维的束缚,我们既然要为时代的战士们歌唱、创作,就应该不断探寻他们的心理,他们的生活,这样才能引发他们的共鸣。否则,多数人不喜欢的队列歌曲,又怎么能在队列中演唱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