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中华体育史上新的一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6
第4版(体育)
专栏:

中华体育史上新的一页
  本报全运会报道组
新中国第一次举办全国运动会,是将近30年前的事情。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努力建设世界体育强国的大字,开始在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史册上落笔。1987年在广东省举办的第六届全运会,全面检阅了我国体育运动的实力,象一位严肃的主考官,审阅了一份份来自运动员、教练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的答卷。
一个圆满的句号
从初春进行的马拉松赛,到昨天结束的最后一项赛事,第六届全运会显示出我国已经拥有一支庞大的实力较强的体育大军,有相当一批世界一流水平的优秀运动员。他们的名字被不断记载到世界纪录和亚洲纪录的史册中。我国不仅在少数项目上保持长盛不衰,而且在以往长期落后的项目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来自广东省的举重小将何灼强和何英强先后在52公斤级和56公斤级比赛中三破世界纪录。这是我国选手首次在一次比赛中取得这样的丰收,也是第一次刷新举重总成绩的世界纪录。一度失去的举重小级别领先地位又重新回到中国选手手中。
我国游泳运动多年来处于低潮,近年来突飞猛进,迅速迈入亚洲先进行列,亚洲泳坛日本人一统天下的格局被中日选手抗衡的新局面所取代。黑龙江选手黄晓敏在本届全运会女子200米蛙泳的成绩,仅比世界纪录差0.38秒,列今年世界第二位。田径选手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取得的好成绩难能可贵。山东选手王秀婷在女子10000米长跑中,创造了排在世界第六位的好成绩。河北运动员李梅素把铅球推到20米95之远,进入世界前6名。田径和游泳是体育运动的基础项目,又是奥运会的传统项目。从全运会田径场和游泳池传来的捷报,反映出我国运动员不甘落后他人、注重科学训练取得的优良成绩,这将大大提高我国在未来奥运会上的竞争实力,是中国体育迈步走向世界体育强国的序曲。
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项目,早已是我国称雄世界体坛的王牌,这些项目在本届全运会上的争夺异常激烈,不断爆出名将被新秀赶超的新闻。过去不大引人注目的柔道、摔跤、赛艇、花样游泳等奥运会项目,技术水平都比历届全运会有较大提高。
第六届全运会团体总分表和奖牌榜告诉人们,广东、上海、辽宁等省市继续保持着领先地位,这些地区人才辈出,水平居先,是我国在奥运战略布局中的排头兵。以往常居中游的不少地区也出现了一批实力不弱的尖子运动员,他们在本届全运会上勇敢地同强手“对话”,争夺金牌,无疑将壮大我国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突击队阵容。7支行业体协的代表团参加全运会,又使人看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
本届全运会上,一支人数超过历届全运会几倍的体育科研队伍携带各种仪器,运用多种手段进行现场追踪研究,搜集资料。这些无名英雄的辛勤劳动,为运动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难以定量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使越来越多的体育工作者认识到,科学训练是美国、苏联等保持世界体坛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样是中国体育运动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凯歌声中的隐忧
这次体坛盛会,全面检验了4年来中国体育运动的可喜进步,显示了中国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同时,也提出了事关全局、尚待解决的课题。这其中,有些是由来已久的老问题,有些则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
本届全运会期间,人们议论最多、忧虑最深的仍然是后备力量问题。
在三大球赛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运动员,几乎都是回原籍效力的诸位国手,热情的观众难得有为新面孔拍手叫好的机会。   
田径场内,有实力夺魁问鼎者绝大多数是久经沙场的老将。
游泳池里屡创佳绩的“浪里白条”们,更是早已声名远播的水上明星。
在其它项目的角逐中,虽然有苏冰(射击)、陈英健(跳水)、樊迪(体操)等一些身手不凡的新人脱颖而出,光彩照人,但其人数屈指可数,令人有凤毛麟角之感。
目前,我们在多数体育竞技项目上同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要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消除这些差距,固然需要老将们奋力拚搏,自强不息,但更有待于源源不断的新手崭露头角,后来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没有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体坛新人迅速地大量地加入到向世界纪录冲击的行列中来,已经形成的冲击力也不可能持久。在本世纪末跻身于世界体育强国之列,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近年来,加强后备力量培养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各级体育部门也为此做了多方面的努力。但从本届全运会来看,已有的种种努力还远远不够。在这方面,还需要花更多的气力。
主办国际大赛的预演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观看第六届全运会后说:“一流的组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民。”萨马兰奇先生的高度评价是对我国争取举办世界性综合运动会的热情鼓励。第六届全运会正是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为未来组织和举办世界性大型运动会的重要预演和成功实战。
建设世界体育强国,就要具有领先于世界的竞技水平和承办世界大赛的条件与能力。广东省在筹办全运会的4年时间里,兴建了现代化的天河体育中心,新建和改建了100个体育场馆,广东的体育设施拥有量从全国第二十多位跃居前列。在竞赛、通讯、交通、电脑等方面提供的优质服务,也值得充分肯定。没有这些物质保证和社会保证,全运会的圆满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令人难忘的体坛盛会犹如一幕精彩纷呈的演出,广东省各界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只是提供了一座理想的舞台,而主角是运动员、教练员和广大体育工作者,是他们直接登台创造出一批批激动人心的优异成绩。体育离不开社会,无论是在南粤大地各个赛场亲眼目睹大赛的广东人民,还是整个神州天南海北数万万热情的群众,在历时半个月的全运会期间,都把关注的焦点对准全运会。体育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与前五届全运会相比,体坛的盛会从来没有象这次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体育与科研、体育与企业、体育与广大群众的社会生活,从来没有象今天联系得这样紧密。
参加全运会比赛的大多数运动员和运动队,同企业挂钩,在物质条件上得到了有力的支持。我国众多优秀运动员、运动队近年来训练条件得到改善,普遍运用了先进的科学手段和训练器材,运动水平迅速提高。我国自己研制生产的运动饮料首次在全运会上出现,各项竞赛使用的器材基本上是国内厂家生产的,且性能经受住了考验。
这些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变化,生动地证明,中国体育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必然给中国体育事业带来新的面貌,增添新的活力,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六届全运会在“隆重、热烈、精彩、圆满”的赞誉声中结束。难忘的16个日日夜夜,犹如天河体育场夜空五彩缤纷的礼花,将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
再见,羊城!让我们6年后以新的成绩在蓉城相会。
(本报广州12月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