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收获时节访多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6
第7版(国际)
专栏:

  收获时节访多禾
  徐山东
多禾是乌干达境内少有的平原,稻田毗连片片,金黄色的波浪随风起伏。勤劳的稻农们,正在赤膊挥镰收割。伴随着抽打脱粒的节拍,妇女们的歌声,悠扬而粗犷,象是中国的船夫号子。
正是收获季节,我们来到多禾。迎面来了一位年轻的黑人,他推着一辆自行车,车上放着一麻袋稻谷。后面跟着一位妇女,头上顶了小半麻袋稻谷。他们见到我们,立即伸过来一双热情的大手,连连用中国话说“您好!”男子叫扎卡利,女人是他的妻子。学种水稻前,扎卡利每年无力交税,28岁还娶不起媳妇。1983年开始种水稻一英亩,当年不但能交税,还买了手表。1984年买了自行车和收音机,1985年花了将近二百万先令娶了妻子。他满意地说:“我这一英亩水稻,满可以顶三个汽车司机的收入。我从心里感谢中国专家教会了我一整套水稻种植技术。”
陪同我的乌干达官员玛江加先生,指着防洪堤左边的沼泽地对我说:“十年前,二十多平方公里的多禾,全部是这类沼泽地。一当雨季到来,山洪暴发,此地顿成泽国,农作物颗粒不收。1976年1月开始,我国政府请来了中国水利和水稻专家。在他们的帮助下,政府拿出少量的投资,实行民办公助,自力更生,动工兴修水利和垦荒种稻。十年来,中国专家就象为自己家里工作一样,陪着我们一起劳动,一起流汗,修建了一套防洪、引水、排水的灌溉系统工程。农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一把锄头,硬是从沼泽地中开出了1300英亩的水稻良田。”他顺手掐了一支丰满的稻穗,接着说:“现在很难看到一年一季撒播的稻田了。眼下,稻区基本上都是育秧移栽的良种双季水稻。产量由1975年的每英亩377公斤,提高到每季每亩1240公斤。”他带有几分豪情地说:“今非昔比了,眼下的多禾,可真是彻底改变面貌了。十年前,这里的农民,只见外来人带手表;在商店里才见到收音机和自行车。可现在稻农家家都有自行车,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收音机和手表。”这时,陪同的一位区长插话:“多禾人普遍流传这么两句话:‘中国人没到,多禾遍地遭水涝;中国人来了,多禾到处是水稻。’”
说话间,已到中午,只见家家户户在欢声笑语中,喜气洋洋地用自行车把收割的稻谷运回家去。当地官员说,整个稻区每年可产稻谷2500至3000吨。由于多禾地区和中国援建的奇奔巴农场生产的水稻逐年进入乌干达人的家庭,于是引起了乌干达人民的食品结构的变化,大米在一些家庭中开始代替了传统的饭蕉、木薯和玉米等食品。当前,乌干达人食大米之风方兴未艾。因此,种植水稻,无疑是农民致富的捷径。地方官员说:“多禾是个聚宝盆,它象一块磁石,吸引着更多的人开荒种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