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这一块活起来了——凤阳县刘府镇粮食市场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7
第2版(经济)
专栏:

  这一块活起来了
  ——凤阳县刘府镇粮食市场采访札记
  崇之杰 赵以朴
安徽省凤阳县刘府镇,是淮南铁路线上一个不起眼的四等小站。近两年,每年有上亿斤的粮食从这里运往各地。漫步街头,路旁堆放的是粮食,各种车辆上装载的是粮食,南腔北调的客商谈论的也是粮食——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粮食专业市场。
1984年“卖粮难”,农民吃了苦头,一面埋怨,一面寻找着出路。1985年,刘府镇的农民王才芝、李振堂等组成两家专门经营议价粮食的企业。他们以略高于国家牌价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余粮,又运销出去。在他们的影响下,到现在全镇有39家经营粮食的企业,形成国营
(粮站)、集体(供销社)、联户、个体群雄并起的喜人局面。去年共运销粮油3800万公斤,今年至10月底,已运销6500万公斤。目前,全刘府区有执照的运销企业达92家。收购旺季,有2300多户、6000多个劳力从事粮油运销。他们开着拖拉机、汽车,拉着板车,走村串户地收粮食,然后出售给镇上的粮食经营企业——“坐商”。
“坐商”在县内外设有40多个收购点,不仅收本县的粮食,还收购周围12个县市的粮食。这些粮食通过刘府再运往东北、西北、华北等地的19个省、区、市,去年全区购销粮食7200万公斤,相当于全区五个国营粮站一年收定购粮的3.16倍。
现在,刘府卖粮的农民神气十足:看价格,看服务态度,哪家好就卖给哪家;收购者则要端茶递烟,笑脸相迎。多家经营、互相竞争的结果使农民得到实惠。近两年,刘府的粮油价格要比周围地区每公斤高出6分至1角钱,仅此一项,全镇农民就可增收15万多元。去年,全镇农民还从粮食运销中人均增收70余元。
农民购销粮食也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因“卖粮难”而出现的粮食生产徘徊局面改变了,今年全区粮食总产达6300万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1.84倍。
粮食实行“双轨制”,“活”的一块在这里真正活起来了,“死”的一块——国家定购任务的完成怎么样呢?刘府的事实证明,只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也是可以同时做得好的。凤阳县在定购任务完成大半时,就以区为单位开放议价市场。在此之前,议价运销只能收陈粮,不能收新粮,即把“全县联保”变为“分区联保”。究竟什么时候开放粮食市场为好,政府还是把握得住的。因此,即使是定购和议购同时进行,也可以保证完成定购任务。原因有三:一是农民“皇粮国税”的观念根深蒂固;二是产粮多,完成定购任务不困难;三是必要时可用行政或经济手段调节。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大包干”以来,凤阳县和刘府区年年完成国家定购任务。今年夏季,在任务增加的情况下,刘府镇仅用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定购。
从粮食经销单位来看,目前还存在资金短缺、运力不足等问题,但刘府粮食市场仍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镇政府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市场完善和配套。今年8月,他们帮助农民成立了粮油运销企业协会,为各企业提供信息、经营管理、价格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协调购销活动,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还教育农民在竞争中要重视经济效益;利用粮多的优势,办米厂、面粉厂、油厂、淀粉厂、酒厂等等,使原粮就地增值,逐步走上贸工农综合发展的路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