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是“论敌”,也是战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7
第8版(副刊)
专栏:

  是“论敌”,也是战友
  郝新文
1986年3月26日《人民日报》登了李泽厚同志写的一篇悼念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对朱先生敬慕至深,怀念之情恳切感人。然而,他们在学术上一直持不同观点,至今仍属不同学派,正如李泽厚所说:“我和朱先生是所谓‘论敌’,50年代激烈地相互批评过,直到朱先生暮年,我也不同意他的美学观点。”
1957年时只有26岁的李泽厚,在百花竞放的激烈争论中,异军突起,发表了《论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的文章,既不同意朱光潜先生“主客观统一”的美学观点,也不同意另外一些专家们“美是典型”的说法。文章“言词凶厉”,口气和调门也不低。作为当时美学界老前辈的朱光潜先生,尽管不同意他的观点,对这篇文章却很赏识,在给贺麟先生的信中,为美学界新生力量的崛起而高兴,称赞这是批评他文章中最好的一篇。
几十年来,朱先生和李泽厚都有坎坷的经历,虽至今学术观点不同,但他们为着繁荣、丰富、发展美学,互相学习、切磋、探讨,私人来往甚密,是感情至深的忘年交。1980年朱先生专为青年同志写的《谈美书简》一书出版后,特地赠送给李泽厚,并在扉页上题写小诗一首,末了两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表达了先生对后起之秀的推崇与厚望。现在朱先生仙逝,李泽厚同志在悼文中说:“如今,一声惊雷,哲人萎去”,朱先生“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地写了、特别是翻译了那么多东西,造福于现代中国美学……这是我望尘莫及而想努力学习的。”
任何人都有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学术问题上的不同见解是正常的,通过争鸣、讨论,才能得到启发、补充、丰富、发展、完善。对待学术问题的探讨,既可以是“论敌”,又可以是战友。
我记得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社论中有一句名言:“害怕讨论的人,是可笑的人。”朱先生德高望重,有真才实学,所以他不怕后生挑战,欢迎讨论,喜爱争鸣,这正是他在学术界受到尊重的原因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