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正在兴起的“白色革命”——关于地膜覆盖技术引进推广情况的综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8
第2版(经济)
专栏:

  正在兴起的“白色革命”
  ——关于地膜覆盖技术引进推广情况的综述
  本报记者 陈满正
“农村正在兴起一场白色革命。”农民的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进后,我国消化吸收和发展创新的现实。
地膜覆盖技术是1979年由农牧渔业部通过日本米可多
(化工)株式会社社长石本正一先生引进的。8年来,科技人员在消化吸收这项技术的基础上,使它有了多方的发展。
地膜覆盖面积以几何级数增长。我国土壤多样,气候多变,引进地膜技术,必须经过试验才能推广。经过3年试验,198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仅仅两年,到1984年覆盖面积就达到2000万亩,相当于当时日、美、英、法、德等11个国家覆盖面积总和的3—4倍。1985—1986两年,全国覆盖面积又翻一番,达5100万亩,这在我国农业新技术推广史上是罕见的。
地膜覆盖适用作物种类多、地域广。我国通过试验,已将地膜覆盖技术用于蔬菜、棉花、花生、瓜类、粮食、林木育苗、桑茶等40多种作物。特别是地膜覆盖玉米,在高寒山区每亩可增产150—200公斤。目前,从大兴安岭到海南岛,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均有地膜覆盖的作物。这项技术的推广,使我国作物种植的适应区域由南向北推移了500—1000公里。
地膜覆盖技术的迅速广泛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提高。地膜覆盖可使多种作物提早成熟5—20天,增产30—50%。据1985—1986两年不完全统计,覆盖作物共增加产值33亿元,增产稻谷167万吨,皮棉61万吨,花生34万吨,蔬菜284万吨,瓜类157万吨。
通过8年的实践,我国科研工作者不仅消化吸收了这项先进技术,而且在地膜覆盖“促根栽培”、“综合稳定环境效应”、“土壤理化性能”、“配套技术栽配”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有力地指导了地膜栽培技术的创新与开拓。例如,地膜植棉,在日本是失败的。我国科研人员研究了各地棉花的生物学特性对地膜环境的适应性,找出了地膜植棉从出苗到结桃生长过程的规律,使覆盖技术在五大棉区(特早熟、早熟、碱地、麦套棉以及沿海棉)应用成功。仅1982—1984年,12个省市2000万亩棉花,就增产优质棉814万担。再如,国外一些专家认为,地膜用于盐碱地会加重土壤的盐渍化。我国科技人员利用水盐运动规律,在江苏、山东、新疆、内蒙古、北京、天津等省市区的轻盐碱地上展开地膜覆盖蔬菜、向日葵、棉花等作物试验,获得成功。不仅没有渍死禾苗、菜苗,反而促进作物茁壮生长,使保苗率由原来的30—40%提高到80—90%。在甘肃河西走廊,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还促进了千百年来“卵石压沙”耕作习惯的改变。轻薄的地膜代替了多如繁星的卵石,更好地发挥了保土保墒的功能,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保证了稳定增产。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推广的成就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发展还不平衡,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各地要结合各自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新的栽培领域,有效地解决诸如地膜配套技术体系、地膜残留土壤以及综合防治病害等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要注意帮助农民提高操作技术,解决配套机具。现在一些地区群众作业水平低,操作不熟练,影响了效益。地膜覆盖机具各地虽生产不少,但多不配套,也影响了地膜覆盖质量。
第三,尽快解决地膜供应不足、产品规格品种单一问题。目前,我国的地膜不仅产量少,而且产品品种不全,供需矛盾尖锐。积极研制开发高强度、耐老化、低成本、多功能的地膜新产品,是发展农业生产所必须。农民急切地盼望市场上有充足的优质地膜出售。希望有关领导和科研生产部门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