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奇在朴素 美在真实——看话剧《黑色的石头》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8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奇在朴素 美在真实
  ——看话剧《黑色的石头》有感
  方杰
乍一看这个剧名,就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因为它太没有噱头了。其实,这个戏正象它的名字那样朴实,没有高调,没有悬念,也没有挑逗。然而出乎意料,在看戏的过程中,每一个场次,都使观众情不自禁长时间地鼓掌。大庆市话剧团演出的这个戏的确创造了一群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朴朴素素,平平常常。而这平平常常正是这出戏的“奇”。它的魅力恰恰就在这平常朴素之中,或者说美在真实之中。
以反映工业为题材的话剧,过去基本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其影响至今余势未尽。这种模式大体把矛盾建立在生产过程中的先进与落后的斗争上,各种人物基本为演绎主题而设。矛盾的解决即是戏剧的结局,不用说,观众从开始就明白,斗争的结果一定是先进战胜落后。人们通常把这叫作“问题剧”,往往就把这种戏同枯燥乏味联系起来。而话剧的“危机”,在我看来,就是从这种“问题剧”开始的。
《黑色的石头》的成功,就在于它冲破了这种模式,而以崭新的姿态立于话剧舞台,使人耳目一新。应该说《黑色的石头》是对过去那种“问题剧”的一种超越。它恢复了话剧的本来面目:艺术就是艺术,戏剧不是为研究和解决生产问题而作,而是对人的灵魂的发现和表现。
这个戏并不追求形式的花哨,也不歌不舞,它的特点是“象生活”,而“象生活”的形式却是更见功力的。如果说这个戏有新意,那首先就是因为作者对生活深层变化的把握和艺术观念的更新。戏是放在一种特殊环境下处理的:在一块蛮荒的平原上来了一支石油钻探队伍。这里没有人烟,没有娱乐,没有女人。工人们除了干活,生活是单调的。于是乎就出现了工人们在休息日要进城去看女人;打扑克输了钻桌子;酗酒打架……出现了种种奇怪而矛盾的事情。一个共产党员,同妻子9年两地分居,多次请调不成,便去送礼,结果转了一天却不知道给谁,然而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又常常因此陷入自责,这种精神的痛苦,使他象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被称为“小红袄”的彩凤,备受丈夫虐待,爱上了石油工人大黑。他们爱得那么深沉,那么纯洁,但这爱虽合人情却于法不容。老队长是第一代钻井工人,他念念不忘“传统”,却受到工人们的嘲笑,大家要求他辞职,然而当这位已经跟不上形势却仍然忠心耿耿的老同志以身殉职后,工人们又那么怀念他,甚至给他的英灵下跪。生性温良的青年工人庆儿,爱雁如命,恰恰是他最尊敬的师傅在一时愤怒下杀死了这只大雁,庆儿几乎要跟他拚命。他抱着死去的大雁号啕大哭的情景,不禁使人泪下。在这里,你可以判断孰是孰非,却不能按过去那种标准简单地说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就是生活。而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复杂纷纭的。恰恰在这一点上,这个戏真正领会了现实主义的真谛。它的生命和魅力就在真实。正是由于真实,使我们看到了工人们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工作着,奋斗着;又是在怎样困苦的环境里生活着,坚持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戏既透视了历史,也透视了现实,同时透视了社会的弊端。正是从这里,我们感受到这些工人是那样的善良,友爱,不惜牺牲。尽管他们发牢骚,不免粗鲁,但是灵魂都是美好的,对生活是热爱的。也正是从这里,我们感受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据我的经验,看一个好作品,大体主题都不会一目了然的。含而不露为上乘。那么,《黑色的石头》表现了一个什么主题呢?似很难用几句政治概念来概括。不同的观众可以认为它颂扬了工人阶级的优良品质,认为它表现了善与恶的搏斗,也可以认为它是对于不正之风的批判,或是对“传统”式保守习惯的冲击,等等。也许这正是它的深刻之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