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受益方不折不扣地给 科技人员理直气壮地拿 邢台科技人员承包合同报酬兑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0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受益方不折不扣地给 科技人员理直气壮地拿
  邢台科技人员承包合同报酬兑现
本报讯 本报记者王友恭、科技日报记者韩玉琪报道:邢台地区狠抓科技人员下乡下厂承包合同的报酬兑现,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为振兴当地经济作贡献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到11月底,全地区科技人员已拿到承包合同报酬50多万元。
今年初,河北省科委和邢台地区的领导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科技承包合同,尤其是农业技术承包合同中规定给科技人员的报酬往往不能兑现。究其原因,一是一些科技人员对拿科技服务报酬心存疑虑,担心被当作不正之风挨整;二是农民缺乏技术是商品的观念。针对这种情况,他们为收技术服务费正名,强调凡是科技服务达到合同规定要求的,在报酬问题上,受益方要不折不扣地给,科技人员要理直气壮地拿。今年以来,他们先后三次召开科技服务兑现报酬现场会,地区领导为领取报酬给科技人员戴光荣花,树立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服务使自己致富光荣的思想。在一次兑现科技服务报酬的万人电话会上,地区领导通过算账表明,科技人员所获报酬一般为通过科技服务纯增价值的1%左右。科技服务的效益,绝大部分在国家和工人、农民手里。如助理农艺师杨建秋1986年到太行山区内丘县大恶石村搞科技承包,使全村收入由1985年的4万元猛增到11万元,人均收入由165元上升为421元,成为靠科技一年脱贫的典型。他仅获得科技服务费2000元。又如该地区南宫市一个化工厂废水污染毁坏大片农田,每年被罚款20多万元。他们把这项污染治理工程承包给天津市一家科研单位后,只用了11万元承包费就解决了这项令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由于该地区各级领导从政策到措施积极为科技人员创造下基层服务的良好环境,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下乡下厂搞科技服务的积极性。目前全地区已有60%以上的科技人员2700多人(其中包括270多名有职称的科级以上机关干部)下到基层,共签订技术承包合同700多份,预计可创经济效益8900多万元。目前已兑现合同340多份,纯增经济效益5000多万元。参加服务的1000多名科技人员获得科技服务报酬56万元,一定程度地改善了生活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