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语法、修辞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15
第3版()
专栏:

语法、修辞讲话
吕叔湘、朱德熙
第六讲 标点
第十一段 行款
分段、转行。很少文章是不分段的。段落应该怎么划分,一段的内部应该怎么安排,这也是写作时一个重要问题。这里不谈这个,只谈格式。一般的习惯,每一段的头上空两格。报纸上一行的字数少,头上大抵只空一格。
一段之中有引文,引文另行,引文之后的正文不是非空格不可。要看意义。如果引文的前面和后面文意连贯,本来不需要分段,那末,引文之后的正文是不必空格的。像这个讲话里常引例句,例句之后又加以说明,就都没有空格。如果本来需要分段,那就应该空格了。
诗是分行写的。一行到底,转第二行,通例是比第一行低一格或两格。偶而看见照散文的例子第二行顶格的,如果转行只有一两个字,就非常难看。如:
五星红旗在咱们的城里竖起来
天安门的游行六十人一排
端门开,午门开
金銮殿就是咱们的大舞台 (报)
语法书里引用例句,情形和诗行类似,也都是转行更低一格或两格。
引文。引文的标志有三个:(一)引号,(二)提行,(三)字体比正文小。三个标志不必全用。如果只引一两句话,单用引号就够了。引文比较长,宜于提行;能用小一号字,更容易和正文分别(这是指书刊,文稿不必)。
引文不提行,必加引号,例外很少。引文提行,可以不加引号(尤其是用小一号字的时候),加引号的也很普通。引文如果分段,习惯上往往每段都加一个上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才加下引号(”)。但也有只把上引号用在第一段的。
引文提行的时候,全部比正文低两格,第一行更低两格或一格。
对话。小说和记事文里常常写对话。这些对话可以夹在一段的中间,例如:
……她连家也没有回就往园里跑,跑到半路恰巧碰上秋生赶着个牛车拉了一车南瓜。她问:“秋生!这是谁的南瓜?怎么这么多?”秋生说:“我的。种的太多了。”“你为什么种那么多?”“往年孩子们见了南瓜馋得很,今年分了半亩园地,我说都把它种成南瓜吧。谁知道这种粗笨东西,多了就多得没个样子,要这么多哪吃得了!种成粮食多合算?”“吃不了不能卖?”“卖?今年谁还缺这个?上哪里卖去?园里还有,你要吃就打发孩子们去担一些,往年光叫我吃你的啦!”他说着赶着车走了,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
(赵树理)
但一般的习惯是把一个人说的话,不管长短,另作一段。这本来不至于有什么问题。可是因为对话必然附带一些“某某说”,对话中间还可能夹着一些叙事的语句,就容易产生格式上的混乱。这里是几个格式不妥的例子:
这时候,韩老六瞅瞅韩长脖,说道:“别看这会威风,站不长的。”
韩长脖附和道:“那还用说。”(书)
第二行可以接在第一行底下,第四行可以接在第三行底下。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是交代说话人的短句子,不必单独成段。
“要是斗他,你敢来吗?”小王又问。
“咋不敢来?咱死也不怕。”赵玉林说完这话,小王双手紧握他右手,欢喜的说道:“那好,那真好。咱们是好汉一言,快马一鞭。我就往回走,明儿咱们再合计。再去联络人。”小王说罢,走了。赵玉林回到家里来,天已落黑。他媳妇在外屋刷碗。……(书)“赵玉林说完……”应该放在第三段头上,“小王说罢……”应该另起,作第四段。
……他(联保主任)老是强笑着,满不在意似地说道:
“你发气做什么啊,都不是外人。……”
“你也知道不是外人么?”对方(邢么吵吵)
反问道:“你知道不是外人,就不该搞我,告 我的密了!”
“我只问你一句!”
主任又站起来了。他答问道:
“你说一句就是了:兵役科什么人告诉你的?”
“总有那个人呀!”
吵吵说,十分气派地摊在圈椅里面;一面冷笑着加添道:
“像还是我造谣呢。”照现在的格式,从第三段起,哪句话是谁说的,乍一看竟看不明白。假如改成这样,就清楚多了(前三段同):
“我只问你一句!”主任又站了起来,回问。
“你说一句就是了:兵役科什么人告诉你的?”
“总有那个人呀!”吵吵说,十分气派地摊
在圈椅里面。一面又冷笑着加添道:“像还是我造谣呢。”
原文把只该分做两段的分做六段,就把读者搞胡涂了。
附注。注释可以放在括号里,插在正文中间,前面已经谈过,现在要谈的是离开正文的注释。这种“附注”有三个地方可以放:(一)正文同页的末了,(二)一章(或一篇)的末了,(三)全书的末了。(如果是单篇文章,(二)和(三)是一回事。)第一种办法对于读者最方便,排印最困难。比如一页十五行,被注释的词语在第十三行,剩下两行,可是这个注释倒有三行,势必至于要挤一行到下一页去,下一页可能又有同样的情形。所以现在一般书刊很少采用这个格式的。横行书采用这个格式比较容易些,因为行数多些。第二第三种办法差不多,第三种办法查起来更方便。
注释脱离正文,必须有联系的办法。通常是在被注释的词语底下依次序加数目字,在注释的头上加相同的数目字。这些数目字有用??或??的,但大多数就用普通字体,加括号,六角括号比圆括号更普通。(但横行书刊一般用圆括号。)数目字和括号一般都比正文的字体小一号,偏右。如果字体大小相同,数目字前头要加个“注”字,免得误会是正文分项列举。如果采用注释与正文同页的办法,各页注释的号数不必连续,每页从〔一〕起。注释不多的书,一页不会有两个的,常常用〔注〕,还有用“?”的。
注释的字体通常都比正文小一号。
横行。横行书刊的标点,跟直行书刊有分歧的地方,前面各段已分别谈过。现在再谈一谈横行文字的左行右行问题。论汉字的写法,如果一个字能分左右,总是先写左边,后写右边(一横也是从左边写起)。可是积字成行之后,又是从右而左。这中间就有了矛盾。可是这个矛盾只隐伏在那里,要到大段文字横行的时候才暴露出来。过去也有横行的文字,可是都只限于几个字,如门额,市招。字数少,而且多半是分开写的,也没有什么大不方便。到了写大段横行文字的时候就不然了:每个字都由左而右可是字与字之间却是由右而左,这股蹩扭劲儿有多大,只要试验一下就可以知道。横行书刊文稿之所以从左往右,不一定全是模仿欧洲文字,汉字的写法也逼得我们非如此不可。书刊文稿的从左往右,现在已成定案,但是门额、市招从右往左的旧例还在,这就有了正面的冲突,也就产生了混乱。例如:
此巷不通行
冯家胡同
(胡同口的牌子)
中国的再生
北伐随军杂记
苏联爱德堡著
柏雨舒湮合译
(书的封面)
要消灭这种混乱现象,必须严格遵守“横行从左向右”的原则,不仅是成段的文字,一切标语、广告、以及新做的门额、市招也都适用(旧有的门额、市招不去动它)。若干年之后,除了少数有历史价值的匾额、题辞等等,就不会再看见横行而从右到左的文字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