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告别读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2-15
第3版()
专栏:

告别读者
从六月初这个讲话开始和读者相见,已经半年过去了。现在讲话已经完毕,我们的笔就要放下来,有几句话要向读者交代,也有几点感想要借这个机会说一说。
自从人民日报六月六日的社论号召“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以来,语文问题已经受到普遍的重视,并且在广大群众中展开了学习的运动。当初我们应人民日报之约来编写“语法修辞讲话”,也没想到读者给予它的注意会这样远超过它本身的价值。也曾经听到有人说:在我们的人民国家建设的初期,有多少迫切的工作需要我们时刻不懈地努力,帝国主义和反动派还没有消灭,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这三大运动正在轰轰烈烈地进行,哪有闲工夫来“咬文嚼字”?是的,假如仅仅是“咬文嚼字”,的确是大可不必的。这个问题之能受到大家的重视,正足以表示大家对于语言的性质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于斯大林所揭示的真理有了正确的认识: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没有思想交流,便不可能使人们在与自然力的斗争中,在为生产必需的物质财富中调协其共同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既是交际的工具,同时也就是社会斗争和发展的工具。”因为有这个认识,读者才肯耐心阅读这个有时不免枯燥的讲话。也是因为有这个认识,我们才敢不自量力编写这个讲话,占去人民日报这么多的篇幅。说实话,在半年里写下近二十万字的讲话是相当吃力的(尤其因为我们同时还有教学的工作),但是我们终于坚持下来,也还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
读者给我们的帮助是说不尽的。半年之中,我们收到读者的来信在三百封左右。所有来的信,除了不要回信的,我们尽可能都回复了。也有少数因为当时手上的工作放不下而搁下来,日子一久,觉得失了时效,因而没有复信的,在此谢罪。来信里面有些跟我们讨论语法体系以及一些理论上的问题的,从这里面我们得到不少启发,只可惜这个讲话偏重在实用方面,因而限制我们在这方面充分展开讨论。有些来信是指点我们的错误以及在体例方面提供意见的,从这里面我们得益最多。举一个例,在第五讲的第八段“不合事实”节,我们引了一句——“江南地区因雨水过多,要注意排水工作,雨后要发动农民锄草,以保持土中水分,使土质疏松干燥”——并且加以按语,说:草可以保持水分,锄了草怎么还能保持水分?后来在先后十天之内接到三位读者的来信,说明雨后锄草,疏松表土,确有保持地下水分的作用。(但是原文没说明是“表土”而泛说“土质”,又上面说“排水”,下面又说保持水分,实在有点交代不清,所以在单行本里把它移在“费解”节内。)又如第二讲第一段里引了一个例句,里面有美国下流影片的名字。第二讲单行本所附习题里有两句是“美国水果商人必须降低美国水果的价钱,并且多做广告,来打破中国的水果市场”;“所以主张对地主们不必经过激烈的斗争,也不要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和平土改是可以做到的”。都蒙读者来信指出。我们在刊物上摘取例句的时候也曾顾虑到脱离上下文有断章取义的危险,但是还是警惕不够,以致有这一类例句漏过。只是读者来信已晚,只能先在这里引咎,将来再在合订本里改正了。又曾有好几位读者来信,嫌说明过于简略,与例句的配合不显。这一点倒是早就想到的。原来打算每个例句里的有关词语都加着重点,后来因为在报纸上太占篇幅,不得已而省去,对于读者的确有点不便。印单行本的时候都重行加上了。
来信最多的是要求回答疑问的。其中有跟这个讲话的内容有关的,例如“的”“底”“地”的区别,来问这个问题的就有二三十位。第三讲第三段里谈到这三个字,可是举例不够多。借这个机会总回答一句:“请参考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的中译本,那里面区分这三个字,例子极多。另外有一些来信跟讲话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有问某一个字是不是白字的,有问某一句是不是不通的,有寄文章来修改的。我们想,各地的语文刊物和教育刊物都可以设立“问题解答”栏,担当起这项任务(事实上有些刊物已经这样做)。同时,要是有一本适合时代要求的字典,也能解决好些问题,免得写信去问人。这实在是当前十分迫切的需要。
我们这个讲话谈到的问题不算少,但仍然不是一个全面性的东西。它有特定的读者对象——一般工作干部。这就限制了它的内容。偏重实用文,在文艺作品里取例很少,此其一。在语法方面,着重实际上有问题的地方,在修辞方面,消极多于积极,此其二。范围不外乎词和句,段落的安排和整篇的结构都不在讨论之列,此其三。补充和配合,有待于别的书刊。
从前,朋友离别的时候,有所谓“临别赠言”。读者之中也许有希望我们最后说一句话的。我们常常被人询问:怎样把文章写好?写好很难说,我们自己的文章就还离“好”字远得很。怎样就能写得不太糟,这也许还比较容易回答,这个讲话就是回答这一问题的一个企图。假如要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用一句话来指出一个指导原则,那末,我们想提出:“不要忘记你的读者!”说话和写文章都应该有的放矢;可是有些人说话忘记听众,更多的人写文章忘记读者。倘若每回拿起笔来,都想像有一位读者站在你的背后,你写一个字他看一个字,你写一句他看一句,他不懂就要“嗄?”他不耐烦就要“唔!”必定写起来加倍小心,写过后用心修改,即使写得不好,至少不至于太糟。
“不要忘记你的读者!”请记住这一句。
(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