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缺陷的诱惑——电视艺术片《梦界》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12
第8版(副刊)
专栏:影视窗

缺陷的诱惑
——电视艺术片《梦界》观后
吴嘉
电视艺术片《梦界——朱乃正的艺术》的解说词平均每隔36秒钟就有一个“梦”字。
《梦界》告诉观众:一位古代中国哲学家把梦系在秤杆上,称量人生的重量;一位近代外国心理学家把梦投进显影剂里,显示人生的隐秘;该片的主人公——一位当代中国画家把梦融于绘画中,填补造化的缺陷。
艺术家“以天地为师”,虽系真诚,终非皈依。在虔诚的教徒看来,造物主是全能的;而在有识的艺术家看来,天地是有缺陷的。
一个有作为的画家,往往要经历两次觉醒,一次是对自然魅力的觉醒,另一次是对自然的缺陷的觉醒。第一次觉醒是一桶热水,第二次觉醒是一桶冷水,并非所有获得画家美誉的人都有幸得到这两桶水的洗礼。
朱乃正的早期作品,虽然以“写境”为基调,但亦非局限于“类之”。油画《金色的季节》(1962——1963)是他那一时期的代表作。画面上两个藏族妇女迎风簸扬青稞。构图给这两位劳动妇女以顶天立地的处理。其中一位的右足恰与画面下限相切,另一位所举的簸箕些许超出画面上限,大地、远山以及在他处劳动的人群,都在这两位妇女的飘拂的长裙下面。盛了青稞的簸箕高举过头,两位妇女目光向下,注视着泻落到地面的颗粒的流量(以调整簸箕的倾斜度),地面上是隆起的扬净的青稞堆。泻落的青稞,飘动的裙带,娴熟的动作,丰收的喜悦,构成一组轻快的旋律。作者没有用微笑直写喜悦,画面人物脸部光线阴暗,表情严肃凝重,又给人以深沉庄严之感。这反映了作者的含蓄,对读者欣赏能力的理解和信任。
《梦界》中着重介绍的《银色的梦》,标志着朱乃正由“写境”到“造境”的过渡。这是一组水粉风景画,成于1978—1979年间。这时,朱乃正在创作生涯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变化。《金色的季节》开辟了一条道路,《银色的梦》又开辟了一条道路。金色端庄炽热,银色纯洁宁静,这就是他的艺术。
《银色的梦》以冰雪、山川、林木为素材,经过色块、点和线的巧妙结合,创造出梦幻一般的空灵世界。在这一组画的几十张画面上,没有树叶,没有花草,没有蜂蝶或鸣禽,本是一个寒沙草折、天地萧条的地方,在冰雪的覆盖下,一变而为晶莹玲珑、玉树琼宇、似真似幻的梦界。
1981年至1982年间,朱乃正又创作了一组水墨随想,并题录了苏轼诗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又是一种“造境”,记录了作者的“墨梦之起伏”。
朱乃正是一位对油画、水墨画、水粉画、书法都擅长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在日本展出时,日本画界有关方面称朱乃正为“鬼才”。鬼才者,才气怪谲之谓也。仅此二字,道出了一些读者对于朱乃正新奇的“造境”的惊喜之情和不无陌生之感。
本片主人公在中国西部生活了20年,这是他的绘画艺术在不倦地探索中臻于成熟的20年。本片从中国西部高原选取了自己的视角,对于我们了解朱乃正的艺术有很大启发。
《梦界》的编导刘郎是一位年轻人,他去年编的电视片《羯鼓谣》曾经获奖。本片全面介绍了朱乃正的油画、水墨、书法及其他作品,兼具西方和中国的特色,粗犷与空灵的情趣。本片幽深的意境和精巧的构思,对其他电视艺术片的制作者,也应不无启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