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追踪夏任凡——沈阳采访札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14
第2版(经济)
专栏:

追踪夏任凡
——沈阳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 艾丰
曾被免职的改革者夏任凡,终于走出了前进路上最狭窄的夹缝。改革气候正好。但千千万万企业家,仍面对着新旧观念、新旧体制的夹缝。
1986年夏天,我在《一场尚未结束的争议》中,报道了沈阳市电车公司经理夏任凡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免职。几个月后,在上级党组织的干预下,夏任凡易地复职,当了沈阳市长途客运汽车公司经理。但如何评价他的素质,当时仍属“尚未结束的争议”。此次“追踪”,目光自然集中在这个方面。
上次采访中,见到一些材料,听到一些谈话,曾把夏任凡勾勒成一个“私心很重”又很“狂妄”的角色;猝不及防的脏水,曾泼得这个年轻汉子发烧到40℃……
1986年10月,上级决定给夏任凡复职。市委几位领导同志与他作党员之间的亲切交谈。本可倾吐一肚子委屈的小夏,却表了这样的态:“给我机会!离开企业,我象鱼离开水。哪个企业落后,难搞,派我去!”
这样的去处很快找到了:沈阳市长途客运汽车公司,十年来已有五任经理从这里降职调走。有人宁可“提前离休”、“开除党籍”,不愿去坐这个经理宝座。
去,还是不去?夏任凡周围的亲朋好友几乎一致反对:“这是陷阱!”“你电车公司的罪没受够!”“这次失败,就一生难以翻身了!”
几天考虑之后,夏任凡“力排众议”,于11月11日,正式走马上任去了。
到长客,他接触到的第一个实质性数字是:未来的1987年,公司至少亏损45万元!
一年多后,记录在案的数字是:到8月份,公司已完成全年利润承包指标80万元;到年底,共实现利润120万元。
“夏任凡确实是个人才。”这次采访,上上下下,更多地是听到这样的话。
实践帮人们正确认识夏任凡的“狂”劲。在我面前他也数次愤愤不平,口出“狂言”:“电车公司要用我,不仅不会亏损,还会再盈利几百万!”“狂言”有时还涉及更大范围,这可能是他得罪人的原因之一。他缺少逃避风险的“谦虚”,对领导不“唯唯诺诺”。在这点上,夏任凡更近于那种内容不错,但包装粗糙的商品,不管是因为他涉世未深来不及“包装”,还是压根儿不想讲究“包装”,“简装”,对中国似乎更加需要些。
夏任凡有个贬多于褒的外号:“夏大白活”。 整夏任凡时,就有这样的指责:好吹牛,对电车公司职工讲话,说“将来我们的工作服要比‘空中小姐’的还漂亮”。
此次“追踪”,获得他几次演说的片断:
就职演说。1 986年11月。公司领导班子见面会上。
“新官上任三把火,充其量是中等水平。本人不烧火,效果要随着办法贯彻自然显露出来。我希望团结。防止狗咬狗一嘴毛。咬胜的一嘴毛,咬败的一身伤。愿意合作的,我一律留任……”
大会亮相。1 987年2月。全公司“整纪刹风”大会,公开处理严重违纪职工17名。上千人礼堂涨满。
“我总结长客有十难…… 这难那难怎么治?唯一的办法是改革!这次整顿纪律刹歪风,就是为改革创造条件。一抓整纪,有人给我打电话:‘小心脑袋,我知道你家在什么地方!’对不起,我见惯了。还有人写匿名信,要捅人。哈哈,我在这里告诉他:我肚皮厚,你要准备1尺2的刀子!…… ”
30分钟,6个问题,没有讲稿,多次被掌声打断。
工作会议。1987年3月,全体干部会,租赁方案公布之后,公司党委书记讲话提到“有人认为我们办法有点四不象”。此时夏任凡即席发言:
“书记的提醒很重要。外界可能议论我们的办法‘四不象’,我看,确实‘四不象’:不象外国的,不象中国传统的,不象外单位的,也不象本公司过去的。‘四不象’很好!我们就是要闯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道路来!”全场活跃。书记也肯定了夏的解释。
在口才问题上,人们往往使用互相矛盾的两种标准:多年听惯领导者的照本宣科之后,突然听到妙趣横生的言词,兴奋之余,总还留下“夸夸其谈”的阴影。夏任凡是极力提倡现代企业家必须有演说才能的,他也为此而吃亏。幽默,虽然是“游刃有余”的艺术流露,有时也会因此而失去“文件式”的准确。一个人的缺点往往是他优点的延长。
夏任凡还有个别称——“夏大胆”。用东北话说,“他什么都敢‘造’”。就是那些宽容的人,也把它作为“不稳当”、“不可靠”的代名词。
经历痛苦的沉浮之后,夏任凡的胆子是否小了点?“追踪”后的印象是:秉性难移。
有人说,“能管好长客,当市长没问题。”言其难也。夏任凡敢于签订承包责任状,不可谓不大胆。
长途客运,线多路远,单车运营,“票兜子离售票员衣兜子太近”。根据这种情况,夏任凡决定实行租赁。“我要把长客每台车,都变成国营的‘个体户’。”他大胆预言:租赁推开后,5月6月有起色,7月8月赢利将超过20万元。许多人不信,历史最高记录月利润未超过19万元,何况现在面对“个体车”的严重挑战!执行结果:7月20万元,8月28万元。人们服了。
司乘合一,是多年老办法。夏任凡认为这样构成的“细胞”不符合自我约束机制的要求。他大胆提出司乘分开。司机归车队管,以利润计酬;票务员归车站管,按收入计酬,贪污票款等于“贪污”自己的收入。此项措施,尚有争议。但贪污票款大为减少,已属公认。
他的大胆决策还有许多。开始不少人为他捏把汗,现在人们则说“夏任凡管长客,犹如庞统作知县”了。其实,夏任凡决非“傻大胆”。为处理某个队长,他在家踱步3天。这位大学经济系毕业生仍经常浏览各种书刊。十三大前,他在一个座谈会上发表了“三剥离”的观点:企业要搞活,一是从党委一元化领导中“剥离”出来;一是从政府行政干预中“剥离”出来;一是从传统旧模式中“剥离”出来。讲“剥离”,而且对着“领导”,确实胆子不小。但这是改革的胆识。
改革者常处于两难之地。传统的道德,旧的体制,不容、不喜欢“锋芒毕露”的人。而要刺破旧观念、旧体制的“厚皮”,不露点锋芒又不行。
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企业家的素质?是用传统的“官员”形象来“框”他们,还是允许他们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即使这种形象开始并不完整?
“追踪”期间,记者同沈阳市委几位领导同志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有宝贵收获。
既然承认“生产力标准”是个中心问题,那么企业家素质的基础,是否应该是经营管理才能?对领导者说,是“谁能把企业搞好,赚钱,我就支持谁干”,还是“只要你听我的话,赔了钱我给你补”?
既然承认改革是推动我国各项工作的动力,那么衡量一个企业家,是否应把改革意识如何放在首位?
十分清楚,适应竞争的企业家的素质,不仅为旧的经济体制所不容,而且与权力过分集中的旧的政治体制相矛盾。
是时候了,由承包经营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推行而必然引申出来的“上层”有关政治体制改革!
吹散旧观念的阴霾,扒开旧体制的僵土,让万千企业家幼苗在中国大地上迅速成长。“真正的企业家队伍形成之日,就是中国经济改革成功之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