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走出“故道”——聊城地区农村第二步改革印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16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出“故道”
——聊城地区农村第二步改革印象
马军 高文举
聊城变了。素以贫困闻名的聊城地区,终于走出贫穷的“故道”,迈出了新的步伐。
温饱后的思索
聊城位于山东西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筑城屯兵的要地。大运河的开凿和断流,一度使聊城由大商埠变成被人遗忘的角落。建国初期,这里曾萌生过短暂的繁荣,但随之而来的“左”的政策,又加剧了这块贫瘠土地的灾难。全区每年要吃上亿斤统销粮,花近千万元的救济款和贷款,聊城成了全国最贫困地区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大包干”责任制的威力,持续几年的种棉热,使这里绝大多数农户做到了温饱有余。
也就在此时,农村经济发展开始从超常规增长转入常规增长,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了。新路在哪里?
冠县让本地原料就地增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四笔账,给人们以启示:
——棉花加工增值账。加工一担皮棉70元,纺成线91元,织成布267元,三次增值428元。
——棉油皂脚深加工账。出售皂脚,每吨300元,加工成棉脂酸,可增值到875元,全县每年2000吨皂脚,可增值115万元。
——果品保鲜增值账。按贮藏一公斤水果增值0.6元计算,全县年产水果1500万公斤,可增900多万元。
——综合效益账。1986年,冠县全县农副产品销售总值为1.16亿元,如按加工增值30%计算,全年可增收3480万元,人均70元。
这四笔账算出了冠县的潜力,也指出了聊城全区发展的路子。全区八个县市的优势就在发掘农林牧三大资源潜力上。只要确立农工商综合经营思想,从种、养、加工起步,重点突破乡村企业,全面振兴聊城经济就有希望。
土地上的协奏曲
苦苦的探索,聊城人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他们毅然选准土地这个大舞台,拉开了农村二步改革的序幕。
在东阿县高集乡,我们一脚踏进牧工商公司经理贾正兴的办公室,还没坐定,主人就拿出几包包装精美、标有日本风味的“阿胶牛肉干”让品尝。我们感到十分惊奇,脱口问道:“这是你们生产的?”
“对。”
回答虽只一个字,却包含着无比坚定的信念。接着,他谈起了发展牛系列产品的前前后后。
前几年,高集乡办企业也先后上了一些项目,试图在多种渠道上找致富门路,但都因项目选得不准、资金缺乏、原料不足,相继倒闭,钱没挣到手,还背上了76万元贷款的包袱。后来,大伙没被失败吓倒,选准了鲁西黄牛系列加工这个项目。高集乡位于赵牛河、中心河之间,地多、粮多、草多,户户有牛,每年外售商品牛3000多头。
这么多的鲁西黄牛让外地人加工得利,他们觉得太不合算。这个牧工商公司便急火火地成立了。厂址是原来破产的社办拖拉机站,资金是大伙自筹的。他们还专门从济南请来了名技师,把东阿的名产——阿胶揉进日本风味的调味剂,研制成了具有独特风味的阿胶牛肉干。预计今年可生产阿胶牛肉干18000公斤,五香牛肉罐头22500公斤,创产值90万元,利润22.5万元。产品已销到北京、上海、青岛、济南十几个大城市,并和日本客商签订了合作经营意向书。今年投资10万元新建的一座冷库,已投入使用。阿胶牛肉罐头、牛骨髓、炒面、牛鞭膏、骨粒加工几种系列新产品正准备上马,再过三两年,这里的牛系列产品要真的腾飞了。
贾正兴越说越来劲。一个几年前还是头顶高粱花的庄稼汉,干起了一番牧工商大事业,这事业不恰如他的名字一样,正在兴旺发达吗!
在冠县前社庄村,我们拜访了另一位农民企业家——许明显。
“怎么想起了搞村办企业?”
“受外地信息的影响呗。前两年,什么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外地办企业的风一直往俺这黄河故道里吹,村里的一些人心里痒痒,纷纷找到我建议办企业。我们村单靠粮、棉生产的户,年头到年尾,满打满算人均只能收500元。有个叫许永林的务工经商户,人均收入却达到了2000多元。真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呀。我们集资办起了面粉厂,当年获利8万多元。群众高兴地说:‘咱这里粮、棉、林、果、畜产资源丰富,村里又有300多名剩余劳力,办企业有干头。’一年多的时间,全村办起了纺织、榨油、木器加工、罐头、果酒等9个村办企业,55个户办、联户办企业,头一年总产值就弄了296万元,今年少说也在500万元以上。”
高集和前社庄,只是聊城的一个缩影。在黄河故道,大运河两岸,400多万聊城人从纺织业和畜牧业这两篇大文章入手,奏起了新的振兴的协奏曲。
区域经济的启示
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有心计、善经营的农村能人,他们由不安地观望、猜疑,到率先奋起,迅速成为各种类型的专业户。从专业户到专业村,从专业村到专业片,又从专业片到专业区。蚂蚁过河,群体仿效,以某种产业或产品为轴心的小区域经济便应运而生了。这些各具特色的小区域经济,分化为资源开发、传统工艺、技术扩散、市场导向四种类型。
柳园村是莘县蔬菜商品基地的发起村。素有“韭菜大王”之称的刘克庆告诉我们:“我在外地学了一年种菜的技术,头一年种菜就收入了6000多元,这下可把大伙带起来了,由五户到全村,再到全乡十几个村。如今,已发展到4个乡镇,37个专业村,45000亩菜地。年产各种鲜菜两亿多斤,70%的鲜菜销往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年收入达4700多万元。”
在能人效应作用下,聊城地区的小区域经济方兴未艾,不仅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人们的联合观念与市场观念也越来越强。小区域经济与专业市场,生产与流通的有机结合,还促进了农村小城镇和中心集市的发展。
改革的浪潮冲击着聊城,聊城人顺应了改革。经过无数次的艰苦探索和拚搏,封闭的聊城终于冲破了小农意识的束缚,走出贫穷落后的“故道”,迎来了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新天地。这是我们对今日聊城的总印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