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收猪目击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17
第2版(经济)
专栏:吃肉养猪和改革

城里人想吃肉就找肉店、肉摊,至于养猪、收猪种种情节,往往不甚了了;时下城里吃肉偏紧了,关心养猪、收猪的自然多,那就请看看——
收猪目击记
吴长生 蒋亚平 綦国瑞
编者的话
最近,全国多数大城市街谈巷议的一个“热点”,就是猪肉供应又要定量限量。
猪肉供应到底为什么会紧张?这种紧张会持续多久?它是否意味着当前经济改革与发展遇到挫折?怎样才能缓和猪肉供应紧张的局面?众多问题,议论纷纷,七嘴八舌,看法不一。我们开辟《吃肉养猪和改革》这个专栏,就是要反映大家的议论,参加大家的议论,以期在共同讨论中对上述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为什么取名《吃肉养猪和改革》专栏呢?我们的一个基本看法是,猪肉供应紧张是个复杂的经济问题,涉及亿万城里吃肉人,涉及亿万乡下养猪人,涉及从养猪到吃肉的整个中间流通环节,涉及国民经济大计和当前改革大局。事关重大,牵涉面广。在这个专栏里,我们首先要把各方面的情况、包括我们所面临的实际困难,力求全面、准确地提供给大家,帮助大家在议论中多看、多听、多想,作出正确的判断来。
设置这个栏目还表明,我们不仅不忌讳人们的议论纷纷,而且要在报纸上为社会舆论提供一个阵地,展开公开的讨论,进行适当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我们相信,这不仅有利于大家了解改革、参与改革,而且可以集思广益,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因此,我们欢迎一切关心这件事的读者来稿、来信,发表自己的意见。
入秋以来,北京城里嚷嚷“吃肉难”,郊区嚷嚷“收猪难”。收猪到底难到了什么份上?记者决定下乡看看。
11月23日,我们来到通县漷县乡食品站。站长田德胜爽朗健谈,一听是问收猪的事,连声道“提不得了,提不得了”。他说:“今年麦收时,农民还只能凭售猪票卖猪,卖猪时点头递烟说好话。给猪分级,扣猪食重量,农民根本不计较。现在,完全翻了个个,很少有人往食品站送猪,上门收也难上难。这几个月,毛猪收购价跳着往上涨,1公斤2.16元,2.52元,2.76元……屠宰个体户和河北收猪的总压我们一个码,现在每公斤价抬到3元。我们销售价封顶哪争得过他们……”
看样子,老田的苦水一下倒不完。见他们收猪的汽车要出发,我们顾不得细谈,连忙挤进了驾驶室。
车停在京津公路旁的马坻村,收猪员何连兴跳下车,找来个帮手叫徐月亭,是村会计兼畜牧员。两人合计一下,先来到曹淑清家。她家猪圈有两头滚瓜溜圆的大肥猪,正懒洋洋地晒太阳。
曹淑清从屋里走出来,这是一位身体健壮,脸色红润的中年农村妇女。
“想买你这两头猪。”小何慢声细气,脸上挂笑。
“不卖,不卖,猪不够重。”曹淑清急急摆动着双手。显然是搪塞之词。
“就算够重,每头算你100公斤,怎么样?”
“那出什么价?”她口气缓和了些。
徐月亭告诉她,这是食品站的小何。
曹淑清一听说是食品站的,马上改口,说:“当家的不在,我做不了主。”
“谁不知道老马听你的。”老徐在一旁揭底。
曹淑清又说:“那我还是不舍得卖,现在猪正长,猪娃又贵,我们年底再卖。”
“卖了吧。”老徐急了,又凑近曹淑清的耳朵嘀嘀咕咕说了一阵。
一阵软缠硬磨,曹淑清总算答应了。她落落大方地说:“那俺得把猪喂饱了。”
“行,行,您就尽管喂吧,我们先到别家看看。”小何非常痛快地答应,看上去他很高兴。
出了门,我们不解地问,这样收猪不是吃亏吗?
小何苦笑说:“现在猪源太少,全乡养猪户和猪存栏量都比1984年减少约一半,农民的‘谱’越来越大。过去送猪前不准喂猪,喂了要扣一点秤,现在瞪着眼睛看人家喂,声也不敢吭。今天上午我收了两头猪,在旁边看着猪叭嗒、叭嗒吃了一大桶食,约有十多公斤。收了猪,得急急往肉联厂赶,不然,撒泡尿也值几瓶二锅头。现在,是猪都是超特级的价。我干了8年收猪员,第一次碰上今年这样难。”
说着,来到张淑桂家,只见猪圈里胖嘟嘟一溜五头大肥猪,大家劲头来了。没想到,小何刚一开口,张淑桂就拨浪鼓似地摇头,怎么说也不行。
没办法。估计曹家的猪也喂好了,只好原路返回。会计和小何推上磅称向曹淑清家走去。刚走几步,只听一声大喊:“不用往这里推秤了,我的猪不卖了。”
循声望去,一个敦实的中年汉子站在路中央,两脚开立,一手插口袋,一手伸过头,满脸怒气。原来是曹淑清的丈夫马克田,他从县农机八厂回来了。
村会计连忙上前:“已经说好了,怎么又不卖了?”
“说好了,也不卖。”老马粗声地回答。
“兄弟,给我一点面子吧。”会计套近乎地说。
老马不买账,反唇相讥:“给了你面子,我就少得钱,你能给我吗?河北来收猪的3元1公斤,公家才2.7元,我不能卖。”
“卖给国家,粮站还供应125公斤平价粮食。”
“我自己家里有玉米棒子。”
老徐觉得一头猪收不到,对不住食品站,再三相劝。没想到,又惹来马克田一大堆牢骚:别把我们当傻子耍,现在粮食涨了价,养猪不挣钱,谁给我们钱多,我把猪卖给谁。不是号召要有经济头脑吗?!合适就卖,不合适就不卖。硬要卖,除非你拿枪逼我,或者罚款超过猪款,要不我不卖。”
话说到这份上,谈不下去了,老徐、小何懊丧地推着磅秤往回走。马克田也许觉得自己太过火了,跑过来帮着小何他们推磅秤。
马坻没指望了,车又开到三黄村碰运气。小何心急如焚地连着跑了十几家猪圈,只见两家的猪可以出栏。一家坚持要等到年底卖。另一家说要年底自己宰食。
天色渐黑,村里炊烟袅绕,我们空车而归。小何坐在车上,默默不语。记者说:“你真可以。”他又是一笑:“现在经常碰到这种事,脾气磨好了。”
收猪中,记者注意到不少猪圈空起来了,有的猪圈改做鸡栏了,母猪也很少见。同农民谈起养猪,他们都有一本账,都说现在养猪不如搞工副业,不如经商,不如养牛、养羊、养鸡,甚至不如直接卖粮。马坻村的王秀玲告诉我们,现在鸡蛋上门收购价1公斤3.7元,她养了40只鸡,一年去掉成本,可赚近2000元,所以她现在专心养鸡。
会计老徐告诉我们,他今年养了10头猪,还不如当初把喂猪的粮食卖掉划算,明年不打算养了。他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现在粮价涨了,养1头100公斤的猪要吃350公斤粮食,每公斤按4角算,就是140元,再加粗饲料、猪娃费、免疫费等,细算起来,就是不算功夫钱,也赚不了什么钱。他指着院里拴的牛、羊说:“明年我要多养牛和羊。”据他介绍,全村养猪户已经从237户降到76户,养母猪的户数减少了一半,存栏数多的时候有六七百头,现在大小只有一百六七十头。
猪源如此匮乏,农民养猪兴趣如此之低,食品站收猪如此之难,远超出我们的预料。其实漷县乡的情况在全县还算好一些的。回到通县县城,县食品公司书记邓京林、副经理李庆繁告诉记者,今年9月统计,全县猪存栏数比去年同期下降近20%。收购下降更厉害,10月份比去年同期下降47.68%。11月上旬仅收499头,比去年同期竟减少86.6%。
看来,目前的收猪难,同外地和个体户的价格竞争是一个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前段猪价太低,农民不愿养猪,以致猪源很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