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探索之门刚刚开启——评轻工劣质产品展览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0
第2版(经济)
专栏:

探索之门刚刚开启
——评轻工劣质产品展览会
本报记者 莫新元 刘桂莲
如同当初举办消息传出一样,“轻工劣质产品展览会”在临近结束时又一次在社会上激起了波澜。所不同的是,不少人由欣喜、振奋转为失望、惋惜,因为他们心目中所期望的、或想象的展览会没有出现。原来设想的实物展览将由播放录像取代。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据轻工业部的同志介绍,劣质产品的征集过程,实际上成了“边征集、边维修”的过程。生产厂家为了不让“不肖子孙”在展览会上出丑,做了大量争取用户的工作。截至10月底,共收到消费者的投诉信4401封,其中符合展览要求(销售地、销售时间和质量标准)的有466件。当工作人员去取展品时,除66件外,其它都被生产厂抢先修好或换成新的。原来预定的1800平方米的展厅,也派不上用场了。
喜欢寻根究底的人似乎不满足于这一解释,当初寄予厚望的人,更觉得仿佛受了一场戏弄。热烈、喧腾的场景过后,紧跟着的是冷静的思索:究竟怎样评价这次展览会的成败得失?
展览会出现今天的局面,主观上,“劣质产品”的命题和征集办法不尽科学、合理,预先通告日期,生产厂加紧活动,模糊了展览会的准确度。客观上,在政府部门的职能由直接管理企业转向间接管理企业的过程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轻工业部一方面举起打击劣质产品的大旗,一方面又要考虑生产厂的实际利益,不免使这次展览会复杂化,缺乏透明度。
然而,这次展览会毕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首先,它使我们看到了建立对产品质量的社会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展览会的一举一动牵扯到那么多的人的心,说明它触动了社会上的一个“热点”,反映了社会的客观需要。不少同志认为,在“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是很困难的。展览会期间,各生产厂主动上门维修服务,据不完全统计,维修产品件次,超过消费者投诉信的20倍!这说明,通过社会舆论,增强企业的质量意识,维护消费者利益,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其次,这次展览会提高了消费者在质量管理中的地位。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例:一位消费者为了出出怨气,两次拒绝生产厂上门修理他的洗衣机,要把这台劣质产品送到展览会去。这是何等的气概!但愿那个生产厂不要在展览会过后,忘记当时的窘态。“卖方市场”的局面虽不会很快改变,但具体到某一项产品上,供求变化却是经常发生变化的。趁着产品好销,不去努力提高自已的形象,而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到头来在质量问题上跌跤,悔之晚矣。
这次展览会还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怎样的质量观念和质量管理体系?多年来,产品的质量标准是由各级主管部门制定的,级别越高,标准越高。而在不少发达国家,国家标准只是起码的标准,企业的标准大大高于国家标准。质量标准长期与市场、与用户的需求脱节,使质量管理不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有的质量标准多少年一贯制,反映不出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不少主管部门主持的评优活动,评选办法还不及这次展览会科学,在用户心目中早已丧失了应有的声誉,不过成为厂家做广告的资本。
轻工业部举办劣质产品展览会,应该说是有益的探索,他们在总结了展览会的经验教训之后,决定建立一套运用群众监督、经济手段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使质量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这套办法主要包括建立常设的产品质量信访接待室,负责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不定期出版《消费者指南》,刊登质量检测机构对产品进行严格、公正、权威的评价,供消费者购物时参考;由部统一制订产品质量评选票,责成企业印刷,随出售商品一起到购买者手里,由消费者填写,每年公布两次评选结果。
相信,这些活动只要能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