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我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勘探发掘成果丰硕 秦陵研究昭示五百余年秦国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我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勘探发掘成果丰硕
秦陵研究昭示五百余年秦国史
本报记者 孟西安
我国考古工作者经过20多年的不懈勘探、发掘,在秦国陵园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目前,由秦国西陵、东陵和始皇陵组成的秦陵系列已经形成,秦国36位国君、国王和皇帝的陵寝、陵园大都被找到,秦国由弱到强、向东拓展、扫六合统天下的历史轨迹已昭展天下。
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对秦陵的勘探、发掘和研究,是从50年代末开始的。首先,他们对骊山北麓显露于地面、高耸如山丘的秦始皇陵作了测量、钻探。70年代以来,又对始皇陵及四周进行了大规模的钻探、试掘和科学探测,基本弄清了它的布局、结构,出土了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铜车马。与此同时,在凤翔县的广阔田野上,考古工作者在雍城秦西陵区打了数以百万计的探孔,基本查明了初秦诸公15个陵园、43个大墓的位置、规模和结构。从1976年开始,经过10年的艰苦发掘,秦公1号大墓于去年揭开。从去年春季开始,经过一年多的探测,又初步揭示恢宏的秦东陵的奥秘。这样,除了位于甘肃的最早期的秦西垂陵区外,秦西、东、始皇3陵区已基本探明,打破了秦陵研究的隔断层,形成了首尾相接的完整系列。
古代墓陵,是古代社会的遗骸,是综合的历史见证,是埋在地下珍贵的史册。搞好历代陵园史的研究,对于认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文化意义重大。曾经参加秦西陵和秦东陵、始皇陵探测研究的秦陵专家韩伟和程学华,最近介绍了他们的最新成果。
秦雍城陵园(西陵)的考古探查和发掘证明,秦人在春秋前期已初步形成了一套陵园规划体系和陵园设计指导思想。一方面,此时以中字形墓为陵园中最高等级墓葬,其余则为甲字形、刀把形墓葬,这是与殷周陵墓制度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它虽然在等级上未敢僭越,但不受规模的约束,形成了内部排列严谨、陵园和墓穴气势宏伟的基本风格。比如,南阳商王陵区1001号天子级的亚字形墓,墓道4条,面积仅712.7平方米,而秦公1号大墓虽只有墓道2条,但面积却达5334平方米;商王陵区的总面积仅8万平方米,而秦西陵区占地达21平方公里。同时,秦西陵破除了殷商陵园互相交错、界限不明的现象,代之以内部排列齐整划一,有着很强的规划性,反映出春秋战国时秦国国君权力集中程度已超过殷商时代。
秦东陵区的探测表明,它是秦陵体系规划制度的重要演变时期。《汉书·楚元王传》说:“惠文、武、昭、严襄五王皆大作丘垄”,厚葬之风自是始也。在东陵的1号、2号大墓上发现的大型封土,这在
“不封不树”的西陵是见不到的。东陵区内中、亚字形墓并存,反映了此时仍保持着殷商陵墓的若干特征。但是,亚字形墓是周天子墓的形制,而在秦东陵的首次出现,就开拓了秦陵体系的新阶段,从而实实在在地把秦墓提高到“陵”的地位,开了始皇陵建造超亚字形墓之先河。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帝陵园。始皇即位(公元前246年)就开始建造,直到葬于骊山(前210年),用工70万人,历时36年,其封土之高大,布局之奇异,规模之恢宏,埋藏之丰富,亘古未有。198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使用汞量测量方法进行探测,在始皇陵封土下发现了很强的汞异常区(一般每平方米土含汞为3个单位,而始皇陵下封土汞含量高达200个单位),加上钻探获知,陵寝地宫与《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等记载可相印证。据清末实测,始皇陵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1962年实测为24.97万平方米;现高76米,土方量约181万立方米。东陵亚字形级墓葬有4条墓道,而始皇陵现已探明有16条以上,可称为超亚字形墓。经探测和发掘,陵区有双重城垣,内外有主塚、楼阁式建筑、车乘、陪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车、兵马俑坑等,象征都城咸阳的宫廷、官舍、厩苑、苑圃、宿卫军等,体现了国家职能各部门在地下王国的照常运转,表现了严密的封建集权主义的秩序。
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反映。秦陵的探测、发掘和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认清秦人陵园的特点,而且有助于认清秦国由弱变强的历史趋势。从殷周到春秋,直至秦统一中国,秦是唯一的文明传统从未中断的国度。它的几组陵园,首尾相接长达560多年,这在中外上古时代的陵园史上极为罕见。
通过秦陵的研究,我们还可以看到,秦的都城由西向东迁移,它的陵园也随之由西向东迁徙,而且在陵园建造方面越来越宏伟,并敢于超越当时最高水平,反映了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以及面向东方、面向全国的浩大气魄。特别在建造陵园时反映出的显著的反传统意识(处在秦公地位,敢于使用许多天子制度,如柏椁、题凑;敢于公开称王、公然使用亚字、超亚字大墓等等),说明了秦国社会内部饱满旺盛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从而回答了秦始皇能“续六世之余烈”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的历史原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