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从大碗茶摊到“老舍茶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1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大碗茶摊到“老舍茶馆”
本报记者 王志光
北京又快有茶馆了!这散发着茶香的消息飘荡在北京城,激动着每个老北京人的心。11月30日,“老舍茶馆”,在北京销声匿迹了几十年的茶馆,又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古老的正阳门旁。
八年创业艰辛
为什么一个靠商业发展起来的公司会想到开茶馆呢?不久前,记者访问了茶馆创办者、北京大栅栏贸易公司总经理尹盛喜。
“没有大碗茶就没有我们大栅栏贸易公司。”尹盛喜说着,陷入回忆。那是8年前,宣武区街道干部尹盛喜,为了解决二十几个待业青年的吃饭问题,走出办公室,带头在正阳门下办起了“青年茶社”,卖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创业之艰辛是可想而知的。
经过8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奇迹出现了。当年的小小茶摊,如今已成为有20多个营业点、资产1000万、年营业额5000万元、年盈利200万元的综合性企业——大栅栏贸易公司。其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使许多外国企业家都“羡慕不已”。瑞士《新苏黎世报》记者威利·林德采访了公司之后说,亲眼看到大栅栏贸易公司的惊人变化,使他确信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卓有成效。
发扬传统文化
公司发展了,尹盛喜还是忘不了茶。有人说,开茶馆赚不了多少钱,可老尹有自己的想法。中国人最先发明了茶,茶是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他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要向文化的高度发展。不仅要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尹盛喜看到,解放后,北京的茶馆消失了,北京人失去了一些互相交流的场所,一些传统的风味小吃濒于失传,中国古老的戏曲艺术也需得到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家,他深深为此惋惜、着急。他卖过茶,于是很自然想到它。想到从前热闹的茶馆,想到老舍先生的剧作。
1986年,北京市副市长孙孚凌曾建议把大碗茶摊改为北京茶馆。尹盛喜想,为什么不能把老舍先生笔下的“雅俗同堂”与当今北京的时代特色联系起来呢?他登门拜访老舍夫人胡絜青,共同酝酿并发起成立“老舍茶馆”,得到了胡女士的大力支持。她几次为茶馆题词、书写匾额,并曾撰文《盼茶馆早开张》,她的一副对联写道:
“大碗茶京都青山不老
呕丹心大地绿水长流”
再现《茶馆》风貌
“老舍茶馆”究竟是怎样一个所在呢?当我同尹盛喜说到这里时,他的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芒。“我要把茶馆办成一个既能品尝到各地名茶,又能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场所,它既是剧场,又是展览馆,同时还是风味食品餐厅。”在他的计划里,再过几个月,一幢古朴典雅、具有民族风格的三层大楼将出现在正阳门西侧的“黄金地带”。这个又称为“北京文化大世界”的“老舍茶馆”,将实施商业、文化、旅游等综合性服务。内设戏曲、艺苑、科普、工艺美术、食品等馆,三楼大厅的设计,将再现老舍《茶馆》的风貌。茶馆还特设老舍书馆,研究、宣传老舍的文学艺术生涯。尹盛喜不无得意地说:“要让茶馆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祖国文化传统的气息;要告诉人们:中国不但是茶的故乡,还有京剧、书法、绘画……”茶馆名誉主任胡絜青说得好:“老舍茶馆除了它的经济效益之外,更重要的在于它的文化性质,传统色彩,地方风格,具有明显的精神文化效益,是高层次的文化窗口。”
让茶香飘世界
事实上,尹盛喜已经开始实施他的“走向世界”计划了。他从一位意大利朋友口中得知,罗马有一家中国式茶馆,是英国人开设,而英国人却是从香港学来的。茶馆很受欢迎,然而当地人觉得这并非地道的中国风格。尹盛喜听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块等待开拓的新领域,并悄悄地做着准备。不久,意大利、法国、比利时等几个国家的邀请信放到了尹盛喜的办公桌上,他欣慰而自信地笑了。“有朝一日,要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的大碗茶,都了解中国。”这是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气魄,也是中国的气魄。此时我深信不疑:终有一天,尹盛喜的大碗茶会飘香世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