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致仕”漫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1
第5版(理论)
专栏:读史札记

“致仕”漫话
穆福田
在我国古代官制中,“致仕”和“乞骸骨”同义,都是官员在年老或多病时,把职务归还给帝王,以便把衰朽的身体从繁冗的政务中解脱出来的意思。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免职退休了。
“致仕”制度始于周。周制“大夫七十而致仕”。到了汉代,“致仕”制度逐渐完备。据《白虎通义》记载,官吏年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者,必须致仕。唐代沿袭汉制,规定凡职事官年七十均应退休,甚至“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宋代冗官冗费前无古人,政府曾一再号令官员,按法定年龄,七十岁前一律退休,并规定年过七十岁的现任官员,一概不得擢升。到了明清,官员退休年龄从七十岁提前到六十岁,担任军职的官员退休还要相对早些。“致仕”制度的逐步确立,对于促进政府官员的新老交替,防止官员年龄老化、观念老化、知识老化,保持各级政府机构的生机和活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确保退休官员老有所养,安度暮年,各代都有一整套赏赐和供养退休官员的规定。《礼记·王制》中就有“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的记载。到了汉代,朝廷批准官员退休时,都要一次性地给予重赏。例如,被称为“六郡雄杰”的边关大将赵充国退休时,汉武帝就赐给他“安车驷马,黄金六十斤”。官员退休后,国家发给原俸的三分之一,直到谢世。唐代对退休大臣不但赏赐从优,而且明文规定,“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给半禄”;有突出贡献的,经皇帝恩准,可得全禄。京官六品以下,外官五品以下,退休后各分给一份永业田以养老。到了宋代,政府甚至规定,官员退休要加衔晋级,对其子女也有某些优待。明朝以后,退休官员的俸禄又有提高,凡内外文武官员致仕,一律按原品级发给全俸。
尽管各朝各代都有明确的“致仕”制度和优待标准,但执行的程度却是大相径庭。一般说来,越是政治昌明、社会稳定的盛世,越是忠心耿耿、为国操劳的大臣,越能识达大体,在法定最高退休年龄之前,就言恳情切地申请退休。以初唐、盛唐时期为例。其间,出了多少自请致仕、堪称一代楷模的名臣。唐太宗时的李靖,出将入相,功勋显赫。他六十四岁时患了足疾,觉得自己行动不便,不能担负重任了,就“上表乞骸骨,言甚恳切”。太宗读罢,不胜感慨地说:“朕观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止者甚少。不问愚智,莫能自知,才虽不堪,强欲居职,纵有疾病,犹自勉强。公能识达大体,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之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这段入木三分的话,真不愧振聋发聩的警世明言。唐太宗下诏批准李靖回家休养,并赐物千段,赏马两匹。唐玄宗时,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郭子仪,也是在六十四岁时请求退休。他豪爽豁达地表示:我带头退休,那些职务比我低的就会效法我,因此,我“务欲务以身率先,……愿罢此官,庶礼让兴行,由臣而致也。”郭子仪在位时,风餐露宿,为国操劳;年老时,率先退休,以立新风。高尚节操,令人肃然起敬。类似这样深明大义的人,还可以列举很多。大将尉迟恭五十九岁时提出退休,名臣刘仁轨申请“致仕”时年六十八岁,名相宋璟也是刚交七十立即退休。当然,也有一些名臣,退休年龄超过了七十岁,如初唐大臣虞世南、李百药的致仕年龄分别为八十岁和七十五岁。但这并不是他们“强欲居职”,而是国家政务不可或缺,太宗李世民一再挽留,不准他们按规定年龄退休的缘故。
 与此相反,越是官员冗滥、吏治昏浊的时代,一些身体衰朽的官员越是死磨硬缠地不肯退休。宋朝便是一个典型。宋代对退休官员的优待,可算得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了,除去历代都有的条件之外,还另加了提高退休官员的品级,授予子孙官职等等。然而,不少官员仍然不为所动,死不让位,年复一年地食官禄,谋私权。宋仁宗时,大臣司马池直言进谏:“文武官年七十以上不自请致仕者,许御史台纠劾以闻。”大臣包拯也建议,让御史台行文通知那些年过七十而不愿致仕的官员,必须立即致仕。这分明是要动用国家监察机关的力量,强行实施致仕制度了。这些主张,上合国家之制,下应吏民之心,但在那些“耄昏不可任事”的老臣中,却引起了极大的反抗。代表大官僚阶层利益、已经毫无进取之心的宋仁宗,把致仕制度抛在脑后,明确表态:“老臣,朕之所眷礼也”。他竟然严令:对不肯退休的老臣们的事,用不着别人多嘴。至尊的帝王作如是观,致仕制度岂不形同虚设?宋朝官僚机构最冗滥,政治最无生气,这恐怕也是原因之一。延至南宋,甚至出现了官员生前不退休,死后再由子女为其申请退休的咄咄怪事。细想起来,原因也很简单。无非是生前弄权谋私,死后申报退休时,子女又可捞到那一份令人目眩的“致仕恩泽”,包括数量颇丰的赏赐,子女弟侄的擢升,等等。
官员年老退休一事,象一面镜子,映照出国家政治的清浊和官员品格的优劣。古往今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