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风雨深圳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1
第8版(副刊)
专栏:

风雨深圳湾
徐刚
11月27日傍晚,我几乎是与广东30多年未见的一次大寒潮同时到达深圳这个新兴城市,风雨吹折了路树,一夜之间小摊上的时装换成了各种毛衣棉衣。
昨天太热,今天太冷。
深圳电子集团的会客室,柔和的灯光下,总经理马福元先生微笑着侃侃而谈,他来不及提及一句正在使深圳突然变得风雨飘摇的寒流,以及我们一行刚从风雨中踏进大楼的人的冷暖。他刚刚从另一个会议室里出来,他指挥着一个拥有151家大小企业2.3万名职工的集团军。观察和揣摩这个人对于内地人解开深圳之谜是颇有教益的,但也会有新的困惑。显然,马福元是属于那种有着很强的事业心的人,他是一个曾长期在中央部门工作的高级干部,他把种种被一些人引以为自豪的特权和享受抛弃了,可以太太平平过下去的日子一下子又变得艰险丛生。而在这之前,他先已经历了从1972年至1975年被关押的铁窗生涯。好不容易释放,刚离开秦城时只觉得阳光那么刺眼,连说话也很困难,但心灵仍很坚强。
1983年以后,深圳的经济处于谷底。改革开放从来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方面是中国人的以穷为荣的传统;另一方面是左的僵化的思想的夹攻,那两年深圳没有寒潮可是更冷,流言蜚语不仅能扼杀一个人,也能扼杀一个城市、一种事业,你信不信?就在这个时候,马福元轻装南下到了深圳,先是规划了电子集团的蓝图,然后成了电子集团的总经理。那时候没有高楼和霓虹灯,一切都得从零开始,亲朋好友说:“马福元,你图的啥?你这不是开玩笑吗?”
马福元的回答也是很干脆的:“不是开玩笑,也不是撞大运,而是坚信改革开放的大趋势,为中国、中国人做一点事情!”
初到深圳的人印象最深的大约也就是那些高楼大厦了,但,倘若听一听马福元这样的建设者们的心曲,便会发现:在这样的群楼上,当混凝土搅拌机、门式起重机一开始作业的时候,便已打上了80年代中国不再甘心于贫穷落后而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印记。而与此同时,便出现了竞争,竞争的一条规律是不进则退、退则亡。深圳电子集团的宏伟的建筑,高踞于深圳上空比日本商人的广告还要辉煌的巨型霓虹灯招牌是以三条半圆线组成的集团标志,它形象地象征着马福元和他的集团军的志向:让中国的电子工业扬帆出海,打入国际市场。
以深圳为起点,电子集团正稳健而坚实地走向港澳、北美、欧洲和非洲。外商是这样评价马福元的:“马先生,你是真的共产党人,也是真的大商人。”
马福元报以淡淡的一笑,面对着国门以外的大千世界,既要举杯应酬谈生意,赚钱,又要学习资本主义中好的东西,如经营、管理、技术,还要长中国人的志气,怎么能离得开责任感和使命感?
去年春天,马福元与某国的一个外商约定中午12时一起就餐并谈判,外商姗姗而来,迟到了40分钟。俟外商坐定入席,马福元匆匆吃完饭便提早告辞了,他要让外国人知道今天不遵守时间的不是中国人,中国的这位总经理,他叫马福元,他是脊梁很直很硬的中国人,他很忙,他另有约会,他走了。
马福元的思考中总是离不开人,做生意是这样,对下属是这样。人的需求,人的利益,人的才能,人的风骨,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其它。他忘不了北京盖楼房往往不盖北凉台——“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那是一个天然冰箱啊!”正在修建的电子集团家属楼南北阳台齐全,室内装修则按照住户个人的意见不搞一律化。
马福元和他的伙伴们正在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马福元说:这是一个宏伟的经济工程,也是一个政治经济结合的综合配套工程!
离开深圳之前,我到了中英街,大风达到10级,寒雨逼人。中英街长250米,宽不过3至5米,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界线吗?我忽然想起。是的,这里有分明的界线在,任何动机的超界行为都将受到警告。而同时,一条街的两侧却又互相连接着,风、雨、港币是互相流通的,更何况又都是中国的土地!
踏上归程的时候,深圳已经回暖,小摊上陈列着五颜六色,大街上飘动着裙子,而在北方,冰雪寒冬正刚刚开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