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阅读
  • 0回复

政府与菜篮——太原市三年蔬菜改革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2
第1版(要闻)
专栏:

政府与菜篮
——太原市三年蔬菜改革纪实
新华社记者 张伟
11月1日,太原地区已经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终于停了。温度计上的汞柱降到了零下8摄氏度。
报载:这场气象记录中最大的早雪,严重损害了蔬菜生产。
担心菜价上涨的主妇们,一大早就来到了菜市场。她们发现这天市场菜价依然没涨。
塑料大棚和温室供应的各种蔬菜,源源上市。太原市政府发言人说:“这叫有菜自安。”
蔬菜产销体制改革才进行三年,太原这座干旱少雨、霜期达半年的北方内陆城市,便成了全国29个大城市中蔬菜市场最稳定,价格最低廉的城市了,而且能抵御一定的自然灾害。这与蔬菜要凭本供应的年代真是不能比呀!
1985年4月1日,太原的蔬菜市场放开了。一夜之间,市场菜价扶摇直上。政府悬挂在集贸市场上的最高限价,不仅无人理睬,反而使精明的商贩明白了哪些菜紧缺,售价一涨再涨,4日内菠菜价格又翻了一番。
街头巷尾,居民怨声四起。菜农却说,几十年了,100公斤菜只给我们6块钱,连本都不够。现在才刚刚开始赚。
从其他渠道汇集到政府的信息,对市场前景的预测也不乐观:
全市菜地面积正在以每年2000亩的速度下降,1985年市场供应的商品菜因此而减少1/8。而城市人口却每年递增2万。
1985年每亩菜地的生产成本比上年增加73%。由于调整生产资料价格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菜价将继续上升。
菜农对经营价高的细菜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大路菜的种植面积明显缩小,政府的种植计划难以实现。……
短短几天,这些累积了几十年的矛盾,一个个都摆到了市政府面前。
在这困难时期,140万太原市民尽管牢骚满腹,仍然对政府体谅、信任和支持。短短数月,来自民间的关于蔬菜改革的万条建议送到了市政府。
政府则及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他们与6万户菜农逐一签订了经济合同。合同规定:菜农必须按照政府规定的上市时间、品种、面积、价格安排生产与上市。政府则保证平价供应菜农粮、油、化肥、柴油、农机具等生活和生产资料。经济合同的签订,既保护了生产者利益,也使政府的蔬菜种植指导计划落到了实处,从而保护了消费者利益。据调查,由于合同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合同履约率达95%。
对土地实行有偿使用,是市政府采取的另一条有效措施。凡要征占菜地改作它用的单位,必须向政府缴纳足够的使用费。政府则用征收来的钱作为菜地建设基金,借给生产者有偿使用。这样一来,滥占土地的势头遏住了,菜田面积在逐年增加,扩大蔬菜生产缺少的资金也解决了。菜田里出现了一个个塑料大棚、温室、机井和条条水渠。3年里,太原市利用这笔周转金建成温室43000多间,相当于前36年政府投资修建的温室总和。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占有的菜地由0.03亩提高到0.05亩,成为全国省会中居民人均菜地最多的城市。
市政府还从老菜区聘请了37名农民技术员,帮助新菜农科学种菜。
由于生产环节抓得好,太原市场上蔬菜量也多,菜也好。以前每个城镇居民一天吃菜不足200克,现在可以吃到500克。过去太原市每年要调入蔬菜2000万公斤,现在则要调出3000万公斤。
市场菜价稳中有降。今年10月4日,物价部门抽查了集贸市场的18种蔬菜零售价,发现其中7种价格比国营菜店低,9种高于国营菜店,剩下2种与国营菜店持平。过去限制不住的自由市场菜价,现在自己降下来了。
市民的菜篮丰富了。太原市政府又开始考虑新的问题。市长到国外访问时,带回了一包包菜种。他说:“不能老是萝卜、白菜,还要让居民的菜篮花样多一点、鲜嫩起来。”政府开始鼓励压缩大路菜种植面积,增种精细菜,扩大一年四季都可以种菜的保护地面积。如今太原市蔬菜保护地已占菜地总面积的2/3。这个城市半年种菜一年吃的局面改变了,居民什么时候都能吃到鲜菜,品种有160多个。
“旺季不烂、淡季不断、均衡上市”喊了几十年,如今终于体现在太原居民的餐桌上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