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读《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2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读《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
白烨
无论是为着科学地总结当代文学的历史,还是为着当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和探讨建国以来文学思潮的情状与过程,都是必要而迫切的。朱寨同志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对这一段极富认识价值的文学思潮所作的梳理与论述,及时弥补了这一方面存在着的一个空白,给人们从思潮的角度了解和认识当代文学的30年提供了有益而重要的参照。
读《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以下简称《思潮史》),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我国当代文学在正应长足发展的时期却步履维艰、历尽曲折。《思潮史》当然不是一般性地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它以丰富的材料和条分缕析的叙述,着意发掘左倾迷雾笼罩下的那些有益的探索和闪光的见解,并为他们横遭压制、终被窒息的遭际奋笔直书,使人们看到了在文学的大曲折中有识之士的奋斗历程。
读一读《思潮史》对50年代文学问题的论述吧,尽管“左”的思想对文学的侵扰时有出现,但文学界在对新的文学现象的评介和对新的理论问题探求中,表现得多么富于生气和活力。即便是在随即而来的文学思潮的大波折中,文艺界仍能不时听到真言。然而,这一切都被扭曲和被压抑。读《思潮史》,人们不能不沉思与寻索:为什么文学的思潮总是难以挣脱政治化、左倾化的影响,为什么有识之见、有识之士辄遭打击,而种种庸论、空论和怪论却畅行无阻……
以雄壮宏恢的意识描述和概观中国当代文学30年的历史发展,是《思潮史》的最主要的特点,但由此也带来了它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悲剧因素揭示得有欠深入。象30年中文学思潮日见左倾和僵化的种种根由,它与一定的社会氛围、政治气候的内在关系,这一结果所给文学事业造成的影响及今天应引以为戒的教训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思潮史》虽在“前言”和“结束语”中不同程度地点到过,但整体论述中观察不细、探究不深,是显见的。
但我们终于有了这样一部论著,无论如何是令人欣慰的,尤其是在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汲取当代文学的历史经验,为今后文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借鉴的时候。
鉴古可以知今,了解当代文学的过去也有助于认识当代文学的现在与未来。比照30年文学思潮曲折迂回的悲剧,我们更有理由对十年来文学思潮的演进作更高的估价。
读《思潮史》启发思路。我认为,近十年文学比30年文学至少表现出四点显著的进步:
第一,经过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上的拨乱反正和党对文艺方针政策的一系列重大调整,文学逐渐摆脱单纯依附、从属于政治的境地,向本位和本体回归,文学思潮不再是政治思潮的翻版与衍化,而更多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的思潮。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从教条主义的模式与阐释中解放出来,成为立足于文学实践而又指导着文学实践的活的理论体系。这既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文艺论述和理论体系可以展开不同意见的探讨与论争,更表现为理论工作者立足于新的文学时代,汲取新的理论营养,使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反映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与拓展。
第三,文学中各种探索和创新倾向,不仅不再是辄遭打击的对象,而且成为当代文学的一种风尚,带动和推导着整个文学的替嬗演变进程,求稳、守成的消极文化精神在总体上已被求变、进取的积极文化精神所压倒或取代。社会的文化氛围也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朝着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的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第四,广大文学工作者在文学与自身的曲折经历的磨炼中,主体意识日益觉醒与强化,他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文学的历史作用和个人的时代使命,更加重视自己的文学支点的独特性与思索的独立性。这既表现在文学主体在文学活动中更富主动性、创造性和更为执著,也表现在人们对某些非正常的社会政治思潮的更加警觉和不为所动,以及不轻易附和他人。文学的主体正在走向成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