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太原铜厂在困扰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4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呼声

太原铜厂在困扰中
本报记者 王艾生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发点和目的就是搞活企业。
在新旧观念转变、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完善和发展企业经营机制,企业搞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类似太原铜厂的情况绝非个别。为了推动企业改革的健康发展,本报开辟《企业呼声》专栏,目的是通过这个阵地,反映来自企业第一线的厂长、经理和职工的声音,尤其是围绕搞活企业,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建议。文章短小精悍,一般不超过千字。欢迎大家踊跃来稿,来稿寄人民日报经济部《企业呼声》专栏。——编 者
太原铜厂是国家有色金属工业的重点企业,全厂职工2700人,主要生产电解铜、铜线、铜材等。河北省著名的农民企业家武吉龙承包了这个厂长期亏损的工业硅车间后,这个车间象一条嫩枝被插进沃土一样,迅速发展起来。而它的原来母体——太原铜厂这几年虽有进步,却步履艰难。为什么?是厂长无能?非也。厂长苗心田是60年代的大学生,有文化,懂业务,更可贵的是他有强烈的事业心。然而工厂却在困扰之中。请看下面的事实:
1987年1月开始,上级对厂长进行“认定”,考查,了解,等待,再等待。三个多月,到4月18日上级才来厂宣布“新领导班子成立”,厂长苗心田被“认定”合格。1987年9月23日开始,上级又将铜厂作为“委托承包试点厂”,苗心田几天内就拿出承包实施方案。然而,送上去近3个月了,市冶金局考评组也曾进行了考评,但方案至今仍没有下文,不说行,也不说不行。于是又是焦急,等待,再等待。眼看到了岁末,1988年企业的整个“盘子”还无法安排。
1987年这一年,太原铜厂的改革,就这样蹒跚而过。
苗厂长一脸愁云。他说:“这几年铜厂不错,有了基础,我们多么希望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用在办企业的事上。不再为关系、人事等扯皮。可是,你看……”
上面千条线,牵得企业团团转,这也是困扰。省、市、厅、局、部、办、委等,都要插手管企业,都要想方设法实现“自我”,体现自己的“意志”,至于企业的意志就只有靠后了。一个接一个的检查团,没完没了的“调查”,人们管这种对企业的“领导”叫做“政治摊派”,比“经济摊派”带给企业的麻烦有过之无不及。上头来了人,企业领导陪吧,实在没工夫,不陪吧,失了礼数,轻者给脸子看,重者吃不了兜着走。比如今年11月5日这天,太原铜厂来了6个检查团(能源、税务、财政、防火、组织、设备检查团),铜厂应接不暇,有的吃上饭,有的没吃上饭,厂部上下,乱哄哄,闹嘈嘈,你方唱罢,我登场,厂长急得直冒汗,干部们忙得团团转。可是,效果呢,只有天晓得。
不管需要不需要,不管企业是否承受得了,不管对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反正“上情下达”、
“对口管理”,样样不可少。于是乎,一个铜厂竟有26个各式各样的委员会(领导组)。其中有九个要厂长“挂帅”当主任,另有9个要副厂长“挂帅”当主任。这怎么得了!有的委员会空有其名,一年开不上一次会,可是,谁也不敢取消。
苗厂长呼吁:“企业改革,首先要改革掉四面八方施加给企业的各种困扰。他说:“一个厂长,被许多外来因素拖着,怎么能迈得动步子!厂内的干扰还好办,我有力排除。来自上面的干扰,我却无力排除,希望报纸也给企业呼吁呼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