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党性·科学·民主——中央党校改革工作记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4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党性·科学·民主
——中央党校改革工作记述
新华社记者 徐心华 张严平
10月12日,一份《关于改革中央党校工作的报告》,摆到了赵紫阳同志的案头。
这份报告根据党中央对中央党校所规定的任务,根据全党干部队伍的实际情况,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就党校的招生对象、班次学制、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大政方针问题提出了新的“四个为主”的改革意见。所谓“四个为主”,即招生对象从以培训后备干部为主转向以培训现职高中级干部为主;学制从以办长期班为主转向以办短期班(半年制与一年制)为主;课程设置从增加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比重转向增加马克思主义课的比重,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础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教学方法从以偏重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自学为主。
与这份报告同时上送的还有中央党校校长高扬的一封信。信中说:“我们决定11月下旬开始办为期40天的省级党校校长学习班,在学习十三大文件之后,讨论省级党校的改革问题。通过这期学习班及其他准备工作,打算在寒假前召开第三次全国党校会议。希望中央对我们的这份报告能早日批示,以便讨论各级党校的改革时有所遵循。”
10月13日,也就是报告送到的第二天,赵紫阳同志作了批示:“原则同意。可先按此准备,十三大后正式批准。”
11月14日上午,党的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局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并同意了中央党校的这份报告。
这标志着中央党校在改革工作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央党校的同志们普遍认为,这份报告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产物。它的产生过程生动地说明,要顺利地推进改革,离不开党性、科学和民主。
讲党性,坚持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
今年3月12日,中央决定高扬同志任中央党校校长。
今年已经77岁的高扬,接到任命通知后一个星期就到党校报到。他说,这是他第二次“超龄服役”了(第一次当指1982年就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蒙王震同志推荐,中央作了决定,他不得不勉为其难。他表示,要和全校教职员工一起,努力工作,争取不辜负中央的委托和同志们的期望。
高扬同志以革命为职业已经半个多世纪,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做党务工作。他十分关心党的建设。从省委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他仍在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当时,党的十三大的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他参加了十三大报告起草的讨论工作和其他工作,了解到全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包括高中级干部急待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这样一项重大任务。他感到,中央党校目前以培训后备干部为主的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继续进行改革,否则将贻误党的建设的百年大计。
可是,要改革,就会遇到许多困难,它牵涉到人事关系、历史问题、个人利害等等。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影响改革的进行,还会产生新的矛盾,留下后遗症。高扬坚定地带领全校同志投入了改革工作的大讨论。他在动员全校教职员工讨论如何改革时,多次强调:要着眼于党的建设的百年大计,站在国家和党的利益的立场上论是非。改革势必牵涉到各个人的利害,应该本着“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原则来参加讨论,不能因为要打个人的小算盘就不赞成合理的改革。讨论现在的工作,当然离不开历史,但在谈历史问题时不能离开改革的主题。讨论改革,不要从概念出发,以空论来否定实际。要畅所欲言,把有关改革的个人见解都说出来。
由于坚持一切从党的事业出发,党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参预改革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讨论改革方案的短短20多天时间里,全校教职员工发言踊跃,情绪热烈,提出了数以千计的意见,而且经过交流和讨论,在党性原则基础上比较顺利地统一了认识。
讲科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央党校的工作究竟应该如何改革?从未直接做过党校工作的高扬,开始的时候心中并没数。他在4月2日与全校教职员工见面的大会上说:“党校要前进,就必须继续改革。至于如何改革,我现在还没有发言权,要依靠大家。我打算用3至5个月的时间搞调查研究,和全校各级领导人员、教学科研人员、各班次学员,以及后勤服务工作人员广泛进行接触,通过个别交往、集体座谈等形式,把党校各方面的情况和问题基本了解清楚,然后把大家提出来的改进工作的意见集中起来,结合王震同志提出来的有关办学方面的意见,加上我个人的见解,统一考虑,拿出改革方案,提交校委和全校同志讨论。”
高扬同志正是这样做的。中央党校校委办公室里,有着他3月19日到任后在校活动的简要记录:
3月24日至25日,召集党的建设各学科教研室负责同志座谈。
3月26日至4月8日,与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党史、文史各学科教研室负责同志座谈。
在这些座谈会上,大家围绕党校的性质、特点和任务,就培养目标、学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理论研究、教研室划分和归属、教师队伍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
4月15日、22日,先后召开教授座谈会,专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寻求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4月13日至24日,几次同培训部、理论部的部分学员座谈,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学员们反映:党校强调以马列主义为主课,但由于其它课程开设较多,有些学员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扩大知识面上,无形中削弱了对主课的钻研;强调自学为主,但实际上讲课过多,留给学员自学讨论的时间相对地少了。
在这期间,高扬同志还与行政管理局的干部座谈;与出版社、印刷厂的负责同志座谈;到图书馆、外文阅览室、职工食堂、学员食堂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在高扬同志到校上班的5个多月里,他共召开各种座谈会30多次,查看了学校的各方面设施。他还利用暑假一个月的时间,研读了近几年中央颁发的有关党校工作的文件,阅读了党校的主要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经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高扬在宏观了解全党实际的基础上,又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央党校的实际。这样,改革中央党校工作的途径就清楚地显示了出来。鉴于近几年来大批中青年干部进入省、地领导岗位,他们文化水平高,但有不少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得不够,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已刻不容缓。目前,按规定需经中央党校培训的省、地两级主要领导干部共有两万多人。中央党校学员宿舍床位有限,要完成培训任务,办学方针必须转变。
情况明,决心就好下。高扬自己动手,于8月底写出了《关于改革中央党校工作的意见》。后来在大家讨论中认为,这个意见是符合实际的科学决策。
讲民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9月4日,高扬将他的《意见》稿印发校委。根据校委两次讨论的意见,他又作了修改。9月15日,党校召开全体教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大会,高扬在会上宣读了《关于改革中央党校工作的意见》,并做了简要说明。他说,《意见》是从群众中来的,现在又交给全校同志讨论,征求意见,希望大家根据各自的体验,抒发己见,共同搞出个较好的改革方案来。
9月22日,高扬在进一步动员开展讨论的讲话中又说:我党的领导方法之一是从来强调“集思广益”的。为什么“集思”能“广益”呢?拿我们这次大讨论来说,在宏观认识方面,我的条件有利,我的职务、经历,使我较能注意看国家和党校的全局;但在微观认识方面,我就条件不利了,尽管注意调查研究,短期内仍摸不清各种事情的底细。所以,我们搞改革方案,必须上下结合,必须“集思”,即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还希望参加讨论的同志在发表各种意见的同时能展开辩论。他认为,我们由于知识、阅历和岗位的不同,看问题都难免出现主观片面性。展开辩论,有助于克服各自认识上的缺点,统一对党校改革的认识。他表示愿意以党校一员的身份,平等地和大家一起参加辩论,也真诚地希望全校同志把他当做党校成员中平等的一员来看待。
全校关于《意见》的讨论从9月16日开始,按组织系统分组,并出简报,如实反映讨论中提出的各种意见。大家赞同在办学方针上实行“四个为主”,并就如何加强党校的科研工作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如何组织教研人员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等,提出了建议。有些同志还对《意见》稿中的某些条文的缺陷提出了批评。
在全体教职员工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校委又召开有各单位负责同志、教授和部分离退休干部共130多人参加的中型会议,进行了分组和大会讨论。
到10月9日,在20多天的讨论中,各单位共出简报150多期,几乎各种不同的意见在简报中都得到了反映。
一位教授感叹说:“这样来讲民主、听意见,就不是走形式,摆样子,而是实实在在。”从中央批准的《报告》与高扬同志初次提出的《意见》比较来看,《报告》比《意见》更完善、更丰富了。《报告》真正从“集思”中得益。
记者到中央党校采访,党校的同志纷纷向记者表示,高扬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讨论改革大计的做法值得提倡。他们认为,在全国各条战线面临深化和加快改革的新形势下,如果各级领导者都能坚持和发扬党的传统作风,十三大所确定的改革任务一定能够顺利完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