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7阅读
  • 0回复

古今菊花不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12-24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古今菊花不同
朱靖宇
菊花,观赏价值很高。“散播芳馨入万家”,它和月季并列为首都市花,绝非偶然。
在两宋以前,它并不走红。赋咏者少,赞颂所及不过“傲霜”和“晚节”,极少涉到它的清远幽香和绰约丰姿,爱之者更微。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就点明:“晋陶渊明独爱菊”,并慨叹说:“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怪事并不怪。古时的菊花叫“甘菊”或“真菊”,花小而黄,观赏意义不大。人们偶尔种植,是折株酿酒或采叶为羹,更看重的是花朵的医疗作用,黄花清热散风,白花平肝明目。陶渊明也正是认准了这一点。《九日闲居》里有“菊解制颓龄”的诗句和“空服九华”的叹辞,可知他种菊东篱之下,并不仅是雅兴所集,而是为了疗治多年所抱的“羸疾”。他动不动“浥露折其英”和“满手把菊”,治病情切使然。把他封为“独爱菊”或如报刊所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赏菊的人,其实不确。
现在倾城赏赞的菊花,祖先是甘菊的近亲,叫作“薏”或“苦菊”。当初花小叶苦,被人们视同蒿艾野草。近几百年,经园艺家们精心养育,蔚为繁英灼蕊的盛族。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里说得很中肯:“今秧菊华色艳异,百种千名,大抵萧艾所为。”这萧艾,即指曾长期受人冷落的“薏”或者“苦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